前不久,北京相关部门发布消息称,北京的蚊密度同比下降了15.42%。然而,一些网友表示并未感受到蚊子数量减少,认为身边的蚊子依然很多。
这种感受差异的原因在于官方数据是基于各个监测点位监测到的蚊子密度平均值,反映的是北京蚊子总体密度的变化。实际上,蚊子在自然界中分布并不均匀,在某些局部位置如户外河湖水系旁边、植被茂密的地方甚至家里,蚊子密度可能更高。此外,蚊子咬人的情况也受到多种因素影响,例如蚊子是否饥饿、人体是否出汗以及裸露皮肤的多少等。
最近,国内部分地区出现基孔肯雅热传播,引发公众对蚊子的焦虑情绪。近期,北京经历了连续降雨和高温天气,为蚊子繁殖提供了便利条件。因此,首都环境建设管理办、市爱卫办联合住建、园林、水务等10部门,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以“清垃圾、清积水、除异味”为目标的环境卫生大扫除行动。
目前常见的灭蚊手段包括生物、物理和化学三种途径。在北京的小区和公园,通常采用喷洒化学药剂的方式加强灭蚊。不过,从蚊子的繁殖链条入手似乎更为有效。蚊子的繁殖离不开水,其产卵和幼虫发育阶段都在静态水中完成。因此,只要切断水源地,就能减少蚊子的产生。海淀公园内工作人员特意展示了一缸雨后的积水,其中可以看到许多正在游动的蚊子幼虫“孑孓”。
蚊卵在水中1到2天即可孵化出幼虫,卵在干燥环境中能存活半年以上,遇水迅速激活。孑孓在水中以微生物、藻类为食,并经历四次蜕皮,约5到7天发育。此阶段对光线和水面扰动敏感,会迅速潜入水底躲避。幼虫蜕皮后化为蛹,在水中通过呼吸管呼吸,约2到3天羽化成成虫。羽化后的蚊子短暂休息后飞离水面,雌蚊需吸血以促进卵巢发育和产卵,从而传播病原体。
为了从根源上减少蚊子繁殖,应尽量减少工作生活场所的积水。雨后要及时翻盆倒罐,清除小区或自家院子内的积水。室内种植水培植物时,最好每天勤换水并冲洗植物根部和容器内壁。花盆托盘、饮水机咖啡机的托盘、厨房洗手间水槽地漏等容易遗漏的地方也要注意不留积水。对于户外公开水域,可以采用生物防蚊手段,如投放金鱼等鱼类,这些鱼类会进食蚊子的虫卵和幼虫。海淀公园最近也在园内湖泊中新投放了一千尾鱼苗用于生物防蚊。
尽管采取了多种防蚊措施,但完全防止被蚊子叮咬仍然困难。因此,物理防蚊手段尤为重要。公园里的工作人员通常身着防晒服,将自己裹得严严实实,这样不仅能防晒还能有效防止蚊虫叮咬。外出在植被相对茂密的区域时,应尽量避免长时间逗留,并使用驱蚊液、驱蚊手环等产品作为辅助。婴幼儿在户外活动时可以穿着宽松的防蚊衣裤,婴儿车上可以使用纱巾或专用的小蚊帐。
目前,北京城市管理部门融合生活垃圾全过程管理与蚊蝇消杀,6万余个生活垃圾投放点日产日清,清运后及时消毒。50余座垃圾终端处理设施强化消杀,安装灭蚊蝇设施,强化异味管控,阻断蚊蝇孳生。下一步,北京还将通过多部门联动、市区街协同、全社会参与,继续保持工作力度,建立长效机制,确保各项工作扎实推进,为市民创造更加健康、舒适的生活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