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暑假,大学生的朋友圈就会出现两种画风——一派是在海边旅游吹风,另一派则是在客厅带娃吹泡泡。不少大学生从“早八图书馆打卡”变成了“中午带娃晒太阳”,陪孩子搭积木、做手工、练钢琴,甚至带着小朋友去蹦床乐园“放电”。
他们的业务逐渐拓宽,不再满足于帮亲戚家人带娃,还着眼于那些迫于工作和带娃双重压力、想要找外包帮手的中年父母,一边赚零花钱,一边收获一段萌娃相伴的奇妙经历。
线上应聘线下面试,刚上大一的瞿清雅已有两年兼职带娃经验。“在校大学生可带小孩,有带小孩经验,会做手工……公办大学,字体清秀……”她在社交媒体上发布了一篇帖子,熟练地向需要帮忙带孩子的家长介绍自己。社交媒体上,许多大学生也纷纷摩拳擦掌,复制粘贴“自荐语”,如“211研究生在读,英语专八,有英语教资证明,有普通话证书,会开车”,以此吸引雇主的青睐。
瞿清雅在发帖时必带的标签是“大学生”“宝妈”“带娃”。她解释说,这些标签有助于展示自己的身份,并且能够吸引忙于工作和照顾孩子的妈妈群体。今年三四月份,她的帖子流量突然上涨,很多家长在线与她联系。她表示,应聘成功需要在线上和家长们沟通融洽,展示自己的优势,包括性格、年龄、特长等。待家长基本确定后,还需要线下沟通交流,利用一天的试用期与孩子互动,让家长根据表现现场评估。师范类院校学生也是很多家长的首选。
瞿清雅选择兼职带娃的原因是想挣一点零花钱,并丰富自己的社会经验。她每天早上9点上岗,晚上7点结束,一天收费200元。截至目前,她已经兼职带了9个孩子,家长们对她都很满意,工资日结,从不拖欠。
毛女士在一家单位担任管理岗位,由于工作繁忙,分不出太多精力照顾5岁半的女儿。在同事推荐下,她在社交媒体上发帖寻找兼职带娃的大学生。以前一直是四五十岁的家政阿姨在家帮忙带孩子,她们的优点是家务收拾得很好,做饭也不错,但大多数只起到看顾作用,教不了孩子什么知识。毛女士认为,大学生学习能力更强,更适合带孩子。
帖子发出后,评论区一大群大学生毛遂自荐。经过层层筛选,毛女士最终选择了一名正在读大三的女大学生。这名大学生经常钻研小孩子喜欢的点心和菜式,平时交代的任务也都很快完成。孩子非常喜欢跟她玩,现在她来家里3周了,相处得像一家人,出去旅游也会带着她一起。
然而,大学生兼职带娃市场也有风险。张女士讲述了自己此前找大学生帮忙带娃的经历。她发帖时写的是需要在家帮忙做饭、收拾家务,结果来的大学生饭也不会做,也不会打扫卫生。她只好开车送回去,给了100元工资。目前张女士的孩子由家里老人照看,她更倾向于找朋友的弟弟妹妹帮忙,因为他们相对熟悉,做饭打扫卫生都做得更好。
近几年,大学生群体频繁活跃于社交网络上,大学生上门喂狗、陪爬山、带娃等兼职能让大学生的暑假多点零花钱、多点耐心,还顺便解锁了各种体验卡。但想兼职的同学要先查清楚雇主背景、签好协议。找带娃帮手的家长,也别只看价格,更要看靠谱度。
河南中豫律师事务所陈兴律师认为,虽然大学生兼职带娃既能丰富大学生的社会阅历,也能将家长从繁琐的带娃事务中解放出来更好地打拼工作,看似是一个两全其美的解决方案,但也存在诸多隐患。例如合同签约风险,倘若约定不明,可能导致大学生履行带娃义务后拿不到相应报酬。再比如大学生未尽到注意义务可能面临相关赔偿,小娃娃的行为具有很大的随机性,可能使小娃娃陷入危险之中,而大学生就需要尽到注意义务来防止小娃娃的自伤行为,若不慎出现人身安全受到损害,大学生或面临相应的赔偿责任。
家长因为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陪伴子女,才选择支付报酬给子女提供一个有人看护健康成长的环境,而大学生作为环境的提供者,可能会因自身的局限性无法确保环境的安全。例如食品安全风险,部分家长接孩子时间不规律需要大学生代为解决孩子午餐、晚餐等,而大学生是否懂得营养搭配以及潜在的过敏原,还有食材的处理是否干净卫生就显得尤为重要。再比如服务质量风险,家长在选择兼职大学生时,往往不能快速准确分辨大学生的能力和品行,加之部分大学生抱着“赚快钱”的态度敷衍了事,可能导致带娃效果不尽如人意。
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家长和大学生共同努力:家长面试时要将自己的需求表达清楚,大学生在应聘前要评估自身能力,提前学习基础育儿知识,不要盲目接单,遇到问题要及时和家长沟通。这样才能让大学生兼职带娃得到良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