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区回应骡队被无人机替代失业 共存互补关系引发讨论!当无人机开始取代骡队时,舆论一片哗然。8月初的一则新闻显示峨眉山骡队已经暂停运输,物资运输任务由无人机暂代。这一变动或许源于去年网络热议的“骡子雨中负重爬石阶”视频。当时网友集体破防:“骡子累到发抖,人类良心不痛吗?”景区随后推出整改,采取限重措施规范骡子驮物行为,但一年来关于峨眉山骡子驮货的视频仍不断被游客拍摄并上传,最近一次争议发生于今年7月底。
然而,当无人机开始取代骡队时,不少网友感叹有些善心发错了地方。一位网友用苍凉的语调跟帖:“千百年了骡马一直用苦力换口饭吃,没想到不是累死而是莫名失业要待宰了。”
面对无人机抢走骡子饭碗的担忧,8月12日,峨眉山景区管委会回应称,骡队涉及本地民生,不仅运送游客物资,还关乎当地村民生计。负责人呼吁网友理性发声,避免片面解读,并强调无人机和骡子可以共存,非黑即白的争论并无意义。
据界面·新闻报道,无人机运输从7月31日开始,目前全山共有三台无人机,往返于雷洞坪和中山区的重要寺庙、小吃点。前往中山区的无人机运载食用水、食物等物资供游客使用;返回时则将游客产生的垃圾运出,基本覆盖峨眉山游客活动区域。相关负责人表示,骡队并非景区所有,骡子是山中村民的私有财产,除了服务景区商业外,也会运送自家的生活物资。管委会不干涉村民选择使用骡子或无人机运输的权利。
此外,无人机并未完全取代骡队运输,两者是共存互补关系。无人机受限于恶劣天气与复杂的山地地形,在应急救援、长木料运输等方面仍需骡马或人力背夫。峨眉山景区自去年10月起引入无人机运货,但由于海拔落差大,受大雾、雷雨等复杂天气影响,无人机运输存在局限性,部分场景仍需依赖骡子。今年,景区已派出团队前往泰山学习机器狗运输技术。
骡子多为黄湾镇村民散养家畜,管委会无精确数据。多年来,当地一直用骡子驮运生活生产物资。去年5月骡子负重引发争议后,作为商业运输的骡队暂停了运输工作,老金所饲养的三头骡子在家休息,山上的垃圾暂时无法运出去。在民间,骡子素以吃苦耐劳获得生存空间。老金认为,骡子这个物种的产生就是帮助人驮运物资的,骡子被压弯腰、压抖腿的情况并不多见。
实际上,骡队并不是一个固定的队伍,没有那么严谨的领头人。有的养骡人家里还开着农家乐,平时是农民,看到有市场需求时才会组队收费帮人家运输。黄湾镇万年村村委会透露,目前全村仅有5户村民饲养骡子,且规模不大。其中两户因经营农家乐需自运物资,各养2头骡子;另外3户虽承接运输业务,但接单量不稳定,饲养数量也有限。景区无人机运输确实影响了村民的骡运,村委会正在为这3户村民寻找可行的出路方案。
管委会相关负责人表示,骡队属村民自发营生,非景区雇佣关系。科技带来新的生产力可能会挤压传统的骡运空间,但村民是否继续养骡,完全基于个体选择和市场规律。例如,二三十年前,人力背夫曾是主力军,如今却难觅年轻从业者——这是时代发展的自然结果。骡运同理,无人机无法完全取代骡子,尤其在复杂山地场景。对村民而言,运输方式多了一种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