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自闭症男孩在大理苍山夏令营活动中失联”事件引发关注。这名8岁男孩来自北京,疑似患有自闭症。根据当地警方通报,8月9日下午,该男孩在大理市大理镇阳和茶厂附近走失,至今仍未找到。
寻找失踪男孩牵动着无数人的心,同时也引发了人们对研学机构正规性的思考。研学旅游中,孩子的安全如何保障?研学机构的资质是否正规?自闭症等特殊儿童能否独立参团?带着这些问题,有人以一名多动症儿童家长的身份暗访了多家研学机构。
研学旅行是一种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近年来,研学旅游热潮在全国各地上演。据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研学游行业市场规模已达1469亿元,预计2028年将突破3000亿元。
早在2016年,教育部等11部门就曾出台《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的指导文件,提到一些地区在推进研学旅行过程中存在思想认识不到位、协调机制不完善、责任机制不健全、安全保障不规范等问题,制约了研学旅行有效开展。
北京青年报报道中讲述多个“研学踩坑”案例。如一位参加某教培机构组织的“海南户外自然探索研学团”的家长投诉称,宣传的6天实际游玩只有4天,前后两天都是接送机,没有任何行程。此外,研学团全程没有导游讲解,也没有任何有关海南或三亚的地理、历史、人文知识讲解。
今年7月下旬,张女士带着8岁的儿子刚在贵州结束了一次亲子研学旅行。她认为正规合格的研学旅游团能配备安全和生活导师,在不同景点请到讲解专家,是单独出游难以实现的。张女士此次6天的研学团不含往返机票,亲子报名费为9200元。为了找到这家正规且合适的研学机构,她足足做了一个月的准备。除了优选研学路线,张女士也会检查带团者的资格证。
为了解更多研学旅游情况,有人以一名多动症儿童家长的身份询问了多家研学机构。有部分机构销售人员暗示可以为孩子选填无精神病史。当记者尝试在平台报名时,页面弹出一则《健康风险提示》,明确提醒如罹患哮喘、身体残疾、心理或精神类疾病,请勿报名本项目。但当记者就这份《健康风险提示》询问研学机构如何应对时,对方称之前带团也有类似情况,问题不大,并暗示可瞒报实际情况。
专业人士认为,特殊儿童与普通儿童混合参团并不妥当。冯先生解释称,没有父母陪伴,如果将自闭症、多动症等疾病的儿童突然送入全是陌生人的团队,又前往陌生城市,后方缺乏专业心理医生,孩子的精神压力会急剧上升;而团队如果不配备专业救援人员,一旦出现问题脱团,普通带队老师几乎难以应对。
在政策层面,规范研学市场的文件要求不断出台。如2016年出台的《意见》规定,旅游部门负责审核开展研学旅行的企业或机构的准入条件和服务标准。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下发的通知要求旅行社选择具备资质的供应商,不得将未开发开放、缺乏安全保障的区域纳入研学旅游产品。
林女士透露,因旅行社资质难获取,一些私人机构想操作研学旅游就会找旅行社进行挂靠。家长往往不会去考察机构背后的经营主体,也就很难发现是旅行社自己的研学机构,还是私人挂靠的。部分教培从业者转向做研学旅游,但真正研学带队者还应具备相关证书。
针对暗访发现的研学机构乱象问题,相关部门表示会核实反映的情况并进一步调查。同时提醒消费者,选择研学机构应查验相关资质,报名过程中对参团者信息不可故意隐瞒,以免在危险发生后陷入维权难。
王先生呼吁家长,在选择研学机构时,除了检查相应资质外,还需考察路线中“不曾听过”的景区是否安全,且需明确向机构表示,不可带孩子进入会“短暂失联”的区域。他指出,特殊儿童不建议与普通儿童混合参团,也不建议13岁以下孩子进行独立研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