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11日,福建龙岩高铁站发生了一起票务纠纷,揭示了公共服务“硬规定”与特定群体“不容易”之间的深层矛盾。一位单亲妈妈带着四个孩子出站时被要求补缴三张高铁票,这不仅是经济负担,更反映了对多子女家庭支持的缺失。
这位母亲的四个孩子中,两名已满6周岁,另两名在6周岁以下。根据中国铁路12306的规定,“一名成年人只能免费携带一名6周岁以下且不单独占用席位的儿童”。因此,工作人员要求她为两名超龄孩子(6-14周岁需购买儿童优惠票)和一名超出免费名额的6周岁以下孩子补票。尽管她同意为两名超龄儿童补票,却拒绝为那名本应免费却因“超额”而需购票的孩子补票。她质疑规定过于冰冷,强调单亲妈妈带多娃出行的艰辛,甚至要求列车员公开道歉。12306官方客服确认了现有规定的严格性,这一事件并非孤立个案,而是当前公共服务规则在面对复杂社会现实时弹性不足的缩影。
铁路儿童票政策从早年以身高为主导转向如今以年龄为主要标准,并辅以实名制核验,无疑是一种进步。2023年1月1日起施行的《铁路旅客运输规程》明确,儿童票计价方式由按身高调整为按年龄,旨在适应儿童普遍身高增长的现实,提升购票公平性。数据显示,新规实施一年多来,全国6岁以下免费乘车儿童已达4900万,儿童优惠票卖出2.6亿张,乘坐高铁出行的人数也显著增加。然而,这一改革在“一名成人免费携带一名6周岁以下儿童”的限制上并未为多子女家庭提供额外弹性。这与国家鼓励生育、构建生育友好型社会的宏观导向形成了微妙的张力。当一个成年人独自承担多个幼龄子女的出行责任时,现行规定无形中增加了他们的经济负担和操作难度,使得“生得起”与“养得好”、“出行便”的愿景在现实面前遭遇阻碍。
放眼全球,一些国家和地区在公共交通儿童票政策上展现出更为灵活和人性化的考量。例如,西班牙马德里大区自2025年7月1日起将儿童交通卡适用年龄从6岁扩大到14岁,实现14岁以下儿童免费乘车,并对多子女家庭提供额外折扣,显著减轻了家庭出行成本。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宣布从明年1月1日起,所有18岁以下的孩子都可以免费乘坐所有公共交通工具,这不仅是经济上的支持,更是对家庭出行便利性的巨大提升。德国铁路虽然取消了家庭座位预订优惠,但其14岁及以下儿童在有成人陪同下仍可免费乘车的核心政策未变。这些案例表明,在维护公共交通运营秩序和经济可持续性的同时,通过精细化的政策设计完全可以更好地兼顾多子女家庭的特殊需求,体现社会对家庭育儿的普遍支持。
此次事件暴露出公共服务规则在执行层面的僵硬性。一线工作人员严格执行规定固然是职责所在,但在面对单亲妈妈带多娃这种特殊困境时,缺乏临场酌情处理的“柔性裁量权”,使得规则显得冷酷无情。公共服务不仅是效率的体现,更应传递社会温度。当规则与人情产生冲突时,如何在不破坏公平原则的前提下赋予一线人员一定的变通空间是提升服务质量的关键。这需要管理层在制度设计上预留出口,并加强对员工的人文关怀培训,使其在坚守原则的同时也能传递共情与理解。
构建一个真正“儿童友好”的社会需要公共服务体系的全面升级。铁路部门可以借鉴国际经验,积极探索多层次、更具弹性的儿童票优惠政策。例如,针对多子女家庭或单亲家庭,在实名制申报的前提下允许额外免费携带一名幼龄儿童,或提供家庭套票优惠,甚至在非高峰期提供更大幅度的优惠。同时,应在政策宣传上更加清晰明确,避免信息不对称造成的误解。更重要的是,在规则执行中应赋予一线人员在特定情境下的人性化操作空间,让规则的“刚”与服务的“柔”相得益彰。一个文明的社会,其公共服务不应只是冰冷的规章制度,更应是充满人情味、能够回应个体困境的温度体现。
“硬规定”的价值在于维护秩序,而“不容易”的呼唤则拷问着规则的温度。让规则融入人情,公共服务的车轮才能滚得更远,也更温暖人心。否则,我们一边高喊着鼓励生育,一边却让多子女家庭在公共服务面前寸步难行,这简直是当代社会最荒诞的黑色幽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