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一名4岁男童从22楼坠落,门被反锁10分钟,父母在门外崩溃。看到冉冉的照片时,心口仿佛被冰堵住。那是一张稚气未脱的脸,现在他躺在ICU里,全身多处骨折,内脏受损,与死神抗争。一切都源于那扇意外反锁的门和那致命的10分钟。
22楼,接近70米的高度。一个成年人往下看一眼都会腿软,更何况是一个4岁的孩子。保住一命已经是奇迹,但这奇迹背后是一个家庭永远无法抚平的伤口。这篇文章不为消费苦难,只为揭示血淋淋的现实。冉冉坠落的背后,一些被我们无数次忽略的小事正在变成最锋利的刀。今天,想聊聊那个悬在所有高层住户头顶的“万一”,以及在悲剧真正发生前,我们能做些什么。
镜头拉回到那个令人窒息的中午。重庆一个普通住宅小区,一个普通的家庭。爸爸小邓和妻子带着一儿一女生活美满。4岁的儿子冉冉和妹妹在客厅玩耍,孩子们嬉闹着跑进了主卧。咔哒一声,门被意外锁上了。门外是焦急的父母,门内是不知所措的孩子。小邓想尽一切办法开门,或许还隔着门板安抚孩子:“宝宝别怕,爸爸马上就进来。”我们无法确切知道门内的冉冉经历了怎样的恐慌,也许他哭了,也许他害怕了。他只是想出来,回到爸爸妈妈的怀抱。
很多时候,毁掉一切的恰恰是最不起眼的细节。一扇凑巧被锁上的门、一个没有防护栏的窗台、一把能让他垫脚的椅子,在那特定的10分钟里,组成了一个致命的闭环。父亲还在门外焦急,可能刚刚拿起电话准备求助。就在这短短的几分钟里,孩子已经完成了人生最后一次也是最危险的一次攀爬。他爬上了窗台,看到了外面的世界,或许以为那是通往父母身边的另一条路。然后,他掉了下去。从22楼。
当父亲终于打开门冲进房间,看到的是空无一人的床和那扇开着的窗。窗外是万丈深渊,楼下是血泊中的儿子。那一刻的崩溃难以形容。每次看到这类新闻,评论区总有人指责父母看管不力。确实,但这种指责太过轻飘。我们必须承认,家是儿童意外伤害的第一高发场所。数据告诉我们,国内近一半(44.5%)的儿童意外伤害发生在家里。而跌落是0-5岁孩子的第一位伤害原因。
因为我们总是用成年人的思维去预判一个孩子的行为。我们以为孩子怕高不敢靠近窗户,觉得孩子很乖说过“那里危险”就会听,侥幸自己只是离开几分钟不会出问题。我们错了,错得离谱。真正的爱是预见并堵死一切可能伤害到他的风险,而不是依赖口头叮嘱或赌他会不会听话。一个4岁的孩子对危险的认知几乎为零,窗外的世界对他来说不是悬崖而是新奇的风景。从沙发到茶几再到窗台,对他来说不是死亡阶梯而是有趣的攀爬游戏。当他被独自锁在房间,巨大的恐惧会让他爆发出惊人的行动力。他不是在淘气,而是在用尽全身力气寻找出口,寻找爸爸妈妈。
你所谓的“万无一失”在孩子无法预估的行动力面前不堪一击,你所谓的“片刻疏忽”就是留给死神的可乘之机。那个所谓的“万一”对于一个家庭就是一万。悲剧之后再去讨论谁对谁错意义不大,真正需要做的是停止争论立刻行动。网上很多人开始指责这对父母,但有多少高层住户家里真正做到了万无一失?你家的窗户装防护栏了吗?你家的阳台有可以攀爬的杂物吗?你家的沙发是不是也正对着窗户摆放?
安全教育说了千百遍,防护措施喊了无数次,只要没有“行之”一切都是空谈。别再用“影响采光”、“破坏装修”、“孩子大了就懂事了”当借口。一块几十块钱的窗户限位器,一个几百块的防护网就能锁住孩子的生命线。这点投入和孩子的性命比起来孰轻孰重?国家卫生部发布的《儿童跌倒干预技术指南》建议两层及以上的楼房应强制安装窗户护栏和窗口限位器,护栏间隙要小于11厘米,窗户和阳台边不要放置任何可以垫脚的家具。这不是建议,这是用无数血泪换来的铁律。
别再用嘴告诉孩子“那里危险”,请你立刻站起身走到窗边,用尺子量一量用手试一试,用行动告诉他:“这个家绝对安全。”任何事情提前准备就能成功,不准备就会失败。在守护孩子生命这件事上我们没有任何失败的余地,一次都不能有。写到这里再次点开了冉冉的消息,他还在ICU。这个4岁的孩子还在用他脆弱的生命为我们所有成年人上一堂最沉重的安全课。
如果这篇文章能让你立刻去检查一下家里的窗户,能让你下单一个窗户锁,能让你把这篇文章转发到你的家庭群、业主群,那么所有的文字才算有了一点点价值。不要总觉得悲剧离我们很远,雪崩的时候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悲剧发生的时候也没有一丝侥幸是无辜的。孩子的生命脆弱,经不起任何一次“万一”的试探。祈祷冉冉能挺过来,也恳请你不要让这样的悲剧再次上演。现在立刻去检查你家的窗户,拜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