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商务部宣布,中美双方自12日起再次暂停实施24%的关税90天,保留剩余10%的关税。同时,中方将采取或维持必要措施,暂停或取消针对美国的非关税反制措施。美国总统特朗普也在8月11日签署行政令,对中国的关税暂停措施再延长90天。
多名分析人士表示,中美双方延长“关税休战”90天,显示出两国经贸关系逐渐从年初的混乱走向阶段性缓和,为下一阶段的双边磋商创造了积极氛围。随着极端关税威胁消退,未来三个月,中国对美出口有望保持当前稳定水平。不过,中美要达成类似美日、美欧那样的协议并非易事,接下来钢铝等行业关税、非关税壁垒、国家安全边界等或将成为两国下一步商讨的重点。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美国所副所长张腾军认为,过去3个月来,中美通过平等对话、谈判协商的方式,为美国单方面发起的“关税战”按下了“暂停键”。这使两国经贸关系从今年4月的混乱逐渐回归基本稳定,并为接下来的谈判逐步营造起正常交往的氛围。《华盛顿邮报》分析认为,中美“关税休战”延期有助于稳定金融市场。路透社援引美国前贸易官员瑞安·马杰勒斯的话称,“休战”延期将为双方争取更多时间解决长期存在的贸易问题。
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副主任宋国友表示,在过去三个月里,这场“关税战”最大的“战果”是中美双方明确了彼此的诉求和底线,有利于双方朝进一步控制冲突的方向沟通。路透社报道指出,将贸易“休战”延长到11月初,为美国关键的圣诞季秋季进口争取了宝贵的时间,尤其是电子产品、服装、玩具等品类,将可继续以相对较低的关税进入美国。
近期,中美双方均释放出缓和当前贸易紧张局势的信号。美国总统特朗普在接受美国媒体CNBC采访时表示,美国与中国的贸易协议已经“非常接近达成”。而就在12日当天,中方宣布暂停对4月列入不可靠实体清单的17家美国实体实施措施,同时暂停对28家美国实体的出口管制措施。美国前高级贸易官员温迪·卡特勒认为,这是一个积极的消息,显示双方都在努力寻求达成某种协议。
不过,《华盛顿邮报》认为,要达成令华盛顿和北京都满意的协议仍面临不少困难。报道注意到,中方12日宣布延长“休战期”,但对稀土、半导体、大豆等方面则没有太多表态。分析人士认为,如果中国同意购买更多美国大豆,可能会为达成协议创造机会。然而,近几个月来,中国从巴西等国的大豆进口量已经创下纪录,短期内恐难立即增加采购。
中国社科院美国问题专家杨水清认为,下一阶段的中美磋商仍将以关税本身为核心。她表示,针对已暂停的24%对等关税,双方可能商讨通过何种协议实现全部或部分减免。此外,钢铝、汽车、铜、半导体、药品、消费电子等行业关税也将成为双方谈判的焦点。张腾军认为,下一步中美谈判的重点或将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如何以妥善方案解决当前展期的关税问题;二是在非关税壁垒领域,中方将要求美方取消不合理的投资和科技限制,而美方可能继续提出市场准入和知识产权等问题;三是明确国家安全的边界和规则。
英国广播公司(BBC)报道称,即使在有贸易“休战”的情况下,今年的中美贸易流动仍然受到影响。美国官方发布的数据显示,2025年6月,美国从中国进口的商品较2024年6月减少近一半。今年上半年,美国从中国进口商品总值1650亿美元💵,同比下降约15%;同期美国对中国出口下降约20%。美国的关税政策剧烈波动,令该国制造商、进口商和消费者充满不确定感。关税政策不仅推高了美国物价,还促使消费者减少支出。由于这种不确定性,美国就业市场也在放缓,企业推迟招聘计划。
经济学家表示,关税可能会导致美国的消费者价格进一步上涨,因为成本会在企业间传导。耶鲁大学预算实验室的估算显示,美国人已经在一些家用品上支付更多费用,价格上涨可能最终使每个家庭平均每年多支出2400美元💵。中国银行研究院资深研究员廖淑萍认为,关税暂缓期内,美国通胀出现上行,但总体可控。但近期美国对部分贸易伙伴设定了较高关税,后续美国将面临更加高昂的进口成本,这将继续推高美国通胀。由于大部分关税成本将由美国企业和居民承担,三季度美国经济将面临更大的下行压力。
经过三轮谈判,中美贸易形势已实现阶段性缓和,中国对美出口出现回升迹象,但总体仍面临下降压力。与此同时,美国近期与部分贸易伙伴达成协议,提高关税并限制“转出口”等贸易方式,或将对中国对非美市场的出口带来一定影响。不过,中国一直在开拓多元化市场、优化外贸结构,这将有助于抵消外部不确定性。据中国海关🛃总署数据显示,中国5月对美国出口同比下降34.5%,6月下降16.1%,7月下降21.7%。杨水清分析称,自今年4月美国对华加征关税生效后,中国对美出口出现一定幅度下降,但与此同时,中国对其他市场的出口持续增长,带动整体对外出口保持微幅上扬的态势。未来三个月,中国对美出口或将维持每月约20%的同比降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