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首次给个人消费贷贴息力度多大 利好消费者与经营主体!日前,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监管总局联合发布了《个人消费贷款财政贴息政策实施方案》,旨在对个人消费贷款进行财政贴息。8月13日,国新办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了该政策及服务业经营主体贷款贴息政策的详情。
这项政策对于居民消费和消费领域经营主体具有积极影响。专家们对此进行了详细解读。根据方案,从2025年9月1日至2026年8月31日,居民使用贷款机构发放的个人消费贷款实际用于消费的部分可享受贴息政策。贴息范围包括单笔5万元以下的消费以及家用汽车、养老生育、教育培训等重点领域消费。单笔5万元以上的消费以5万元为上限进行贴息。政策到期后,将视实施效果决定是否延长或扩大支持范围。
贴息标准方面,年贴息比例为1个百分点,最高不超过贷款合同利率的50%,中央财政和省级财政分别承担贴息资金的90%和10%。每名借款人在一家贷款经办机构可享受的全部个人消费贷款累计贴息上限为3000元,单笔5万元以下的个人消费贷款累计贴息上限为1000元。
除了个人消费者,服务业经营主体贷款也可以获得贴息。近日发布的《服务业经营主体贷款贴息政策实施方案》中,贴息对象是向餐饮住宿、健康、养老等八个主要消费服务领域发放的银行贷款。贴息比例为1个百分点,贴息期限为一年,单户享受贴息的贷款规模最高为100万元,单户享受贴息最高1万元。
此次政策直接惠及消费者个人,并贴近消费者的实际需求和应用场景,有望显著拉动经济。据测算,1元的贴息资金可能带动100元的贷款资金用于居民消费或服务业供给。此外,每100亿元的财政支出理论上可以撬动1万亿元的消费需求,这对提振投资有积极作用。
去年以来,四川、重庆等地已出台类似政策并取得一定成效。中央财政首次对个人消费贷款进行贴息,标志着这一政策从试点推广到全国。对于经营主体来说,服务业经营主体直接受益于贷款贴息政策,而个人消费贷贴息也将对消费领域的其他经营主体产生拉动作用。
本轮政策支持的是消费者合理的借贷需求和真实的消费需求,确保财政资金精准用于消费领域。财政部金融司司长表示,如果借款人使用个人消费贷款用于非消费品或其他违规行为,将无法享受贴息。这要求经办机构做好政策解读,健全风险管理、信息系统、金融监管和资金管理环节,避免资金流向违规套利或与消费无关的场景。
尽管如此,专家认为本轮消费贷激励政策对银行来说风险总体可控,有助于保护银行息差。此外,参与方案的23家贷款经办机构均为头部金融企业,资金实力雄厚,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系统相对成熟,有利于方案的落地实施。
上半年,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5.0%,以旧换新政策有效拉动了国内消费市场。本次消费贷款贴息政策将与以旧换新政策形成叠加效应,进一步刺激整个领域的消费活力。国家密集推出的“大礼包”表明政策对消费和民生的关注,从“投资于物”转向“投资于人”。经济政策更多地转向惠民生、促消费,通过消费提振畅通经济循环,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中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
未来,国家将根据本轮政策成效继续推出更多促进消费的政策,同时扩大财政对社会保障和民生的支持力度,形成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的良性循环。中央首次给个人消费贷贴息力度多大 利好消费者与经营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