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1日,最高人民法院发布《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二)》,并将于同年9月1日起施行。虽然公众普遍称其为“社保新规”,但实际上这是一份针对劳动争议审理的司法解释,而非新增法律条文。根据测算,随着政策执行的落地,预计会在2025-2026年带来约8700亿元的保费收入增量。
回顾社保制度的发展历程,自1995年《劳动法》首次确立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必须依法参加社会保险、缴纳社保费的制度要求以来,社保体系经历了从制度框架搭建到完善的全过程。2011年《社会保险法》将基本养老、医疗、工伤、失业、生育五大险种明确为法定义务,奠定了制度的强制性和普遍性。在此后的十余年中,城镇职工和劳务派遣等标准用工形式实现了强制全员参保,而灵活就业群体则以自愿参保为主。此次司法解释的出台,释放了监管层强化社保制度执行、进一步完善覆盖面的信号,体现出在共同富裕、社会保障均衡化的大政方针下,制度“补短板、堵漏洞、促公平”的顶层设计思路。
目前在城镇劳动人口中,缴纳养老保险的比例为80%左右。随着城乡一体化推进、灵活就业社保政策逐步落地以及监管执法持续从严,叠加司法解释赋予劳动者更强的维权手段,预计未来参保覆盖率将稳步提升。预计城镇劳动力养老保险参保率有望在2025年底接近95%-100%。
从地区结构看,社保基金收支平衡存在明显分化。部分人口流出省份的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结余不足,依赖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和全国统筹基金调剂来保障养老金的按时足额发放。2023年有13个省份和自治区的累计结余低于1000亿元,部分地区当年基金支出已接近或超过累计结余。未来,随着全国社保缴纳执行力度的不断完善、跨区域调剂力度加大以及财政补贴与制度性改革协同推进,社保基金的整体抗风险能力将稳步增强。
根据财政部数据,2024年全国社会保险基金收入达11.89万亿元,其中保险费收入8.71万亿元,占比高达73%,养老与医疗保险保费是收入的两大支柱。假设能在2025年底提升到95-100%的覆盖比例,测算出潜在的覆盖参保人数的提升比例。再根据参保人数的提升比例,社保保费的收入预计提升20-30%。考虑到2025年已过半叠加我国的用工习惯,保守估计本次司法解释的落地,有望带来10%-20%的保费收入增幅,即新增约8700亿元的资金流入。这一增量将显著提升社保基金的现金流安全边际,减轻财政补贴压力约0.87万亿元,为财政腾出更多空间用于科技创新、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供给等长期发展领域。
本次“社保新规”虽为司法解释,却在优化制度执行力、强化法律刚性、提高参保覆盖率以及改善社保基金财务结构方面意义深远。根据测算,这将为社保基金带来约8700亿元的新增保费收入,增幅约10%;积极情景下增幅可达20%,即新增收入超过1.7万亿元。这将直接提升社保基金现金流安全边际,并使财政补贴压力减少0.87—1.7万亿元,为基础设施、科技创新等长期投资腾出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