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为艳去世了,年仅38岁。她是浙江大学生物学博士,两个孩子的母亲,但她的离去并未引起太多人的注意。
张为艳的离世震惊了许多人。她不仅是一位母亲,还是浙大博士,发表了20篇顶刊论文,是国家重点项目骨干,并多次获得一等奖学金。尽管她在学术上取得了巨大成就,却未能战胜一场重病。她患上了低位直肠腺癌,随后转移到肝脏。经过一年多的抗争,最终还是没能挺过来。最令人痛心的是,她研究了十几年的正是癌细胞和微生物,但在面对自己的疾病时却无能为力。
高昂的医疗费用成了压垮她的最后一根稻草。靶向药一支五千,免疫治疗一年二十万,医保无法报销。她的月薪一万二,远远不够支付这些费用。为了照顾她,丈夫辞去了工作。房贷、孩子的学费以及天价的药费让这个中产家庭迅速崩溃。有人认为她是被“系统”耗尽了生命。如今,许多年轻博士和青年教师日以继夜地工作,常常熬夜赶数据,不敢停歇,因为一旦停下,项目可能失败,职称和工作也可能不保。
体检项目通常只包括量血压、抽血和拍胸片,而更详细的肠胃检查需要自费。实验室人员患癌的风险比普通人高17%,但体检项目却没有特别关注这一点🕐️。医保方面,许多国外早已使用的抗癌新药在国内才刚刚进入医保范围。今年肠癌靶向药的医保覆盖率也仅为三分之一,剩下的费用全部自费。科学虽然进步了数百年,但癌症依然难以治愈,高昂的药价却先将人压垮。这不仅仅是张为艳一个人的悲剧,许多年轻的网红和博主也在与癌症抗争后不幸离世。
年轻人患癌的情况更加严重且发展迅速。许多人对早期症状不够重视,导致小病拖成绝症。生活方式也是重要因素,压力大、免疫力低、熬夜等都增加了患癌风险。张为艳研究了十几年癌细胞,但在面对高额药费时却无力回天。再多的荣誉也无法换来救命药。现实中的科研工作者收入微薄,一场大病便可能让他们失去一切。她去世后,大家捐款成为孩子的教育基金,一个顶尖学者的一生最终化为账户里的一串数字,让人感到心酸。
现在可以采取一些措施来预防和应对这些问题:早筛很重要,不要忽视年轻不会得癌的想法;减压也是保命之举,适当的冥想和运动比刷手机更有益;保险则是最后的防线,购买合适的医疗保险可以在关键时刻提供帮助。希望这些措施能够真正发挥作用,不让下一个倒下的人只是热搜上的一句“太可惜”。癌症或许难以战胜,但压垮人的“系统病”本不该如此残酷。活着才是最大的成功,保命才是最大的本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