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浙江宁波一名90后小伙因连续半个月疯狂健身,导致全身多器官功能损伤,被紧急送往ICU抢救。血检结果显示,其体内多项指标超出正常值百倍,生命一度垂危。这一事件迅速引发社会关注,也让“健身过度”这一话题再次成为热议焦点。
据医院方面透露,这名30岁的男性♂️患者平时工作压力较大,近期对自己的体型变化感到不满,于是开始高强度健身。他每天进行数小时的剧烈运动,包括力量训练、高强度间歇训练(HIIT)等,甚至在没有专业指导的情况下盲目加大运动量。起初,他确实感觉到肌肉线条变得明显,体重也有所下降,但很快身体便出现了异常反应——持续性的肌肉酸痛、乏力、恶心,甚至尿液颜色变深。然而,他并未重视这些信号,反而认为这是“锻炼见效”的表现,继续加大运动强度。
直到某天晚上,他突然出现严重的呼吸困难、意识模糊,被家人紧急送往医院。经检查,医生发现他的肌酸激酶(CK)数值高达数万单位,是正常值的上百倍,同时伴随急性肾损伤、肝功能异常和电解质紊乱。医生诊断为“横纹肌溶解综合征”,这是一种因肌肉组织严重受损导致肌红蛋白大量释放入血,进而引发多器官功能衰竭的危急病症。若不及时治疗,患者可能面临终身透析甚至死亡的风险。
“这种情况并不罕见,但像他这样严重的确实少见。”接诊医生表示,近年来因过度健身导致横纹肌溶解的案例逐年增多,尤其是年轻人群体。许多人为了追求快速塑形或盲目跟风网红健身计划,忽略了身体的承受能力。医生强调,运动一定要循序渐进,尤其对于平时缺乏锻炼的人,突然进行高强度训练极易引发健康危机。
事件曝光后,不少网友在社交媒体上分享了自己的类似经历。有人提到,曾因连续几天做几百个深蹲导致无法走路;也有人因过度跑步引发膝关节严重损伤。健身博主发文提醒:“健身的目的是健康,不是自虐。每个人的身体条件不同,必须根据自身情况制定计划,必要时寻求专业指导。”中国运动医学协会专家也指出,普通人的运动强度应以“次日无明显疲劳感”为宜,若出现持续疼痛、尿液异常等症状,必须立即停止运动并就医。宁波这起案例也折射出当代年轻人对身材焦虑的普遍心态。社交媒体上充斥的“完美身材”宣传,让许多人将健身异化为一种“自我惩罚”。心理专家指出,健康的生活方式应建立在科学认知和自我接纳的基础上,“与其追求短期蜕变,不如培养可持续的运动习惯”。目前,该患者经过血液净化、补液等治疗已脱离危险,但肾功能仍需长期监测。他的经历为所有人敲响警钟:健身是一把双刃剑,科学运动才能带来健康,而急功近利只会适得其反。正如网友评论所说:“身体不是机器,尊重它的节奏,才是对自己真正的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