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有网友发帖称,广州东站下架站内商店的泡面,引发热议。8月14日,记者在广州东站看到,站内候车厅的商店确已停售泡面,取而代之的是捞面、拌面货架。多家便利店的店员表示:泡面现在已经按要求全部下架了。对此,广州东站回应称:目前广州东站开行的均为动车组列车,根据国铁集团《铁路旅客运输服务质量规范》相关规定,方便面属于可能严重影响列车环境卫生的食品。高铁车站均不售卖方便面食品,但旅客可自行携带。
新闻发酵,所谓“高铁去泡面化”话题,一度窜上社交平台热搜高位。一时间,网友哗然,颇有一副“天塌了”的惊骇之感。其实,泡面这点事,你把它当回事那么就有无数的事,你不把它当回事那么就啥事没有。由某些高铁站下架“泡面”,而总结归纳提炼出“高铁去泡面化”,这简直是天才般的脑回路。不说是小题大做、拨弄是非,至少也是断章取义、语不惊人死不休,一副把流量魔法死死拿捏的小算计。事实削足适履,“话题”标新立异,热闹、魔幻,可悲、可叹。
某些高铁站卖不卖泡面,有那么重要吗?如果硬要将之作为一个“风向标”或者“象征性事件”而赋予意义、扩大解读,那么这就是天大的事情——在一些网络论调中,甚至有将之上纲上线为“权利受限”“群体歧视”之类议题的迹象,这种煽动性叙事,不仅与事实本身不匹配,并且也极易滑向危险的方向。给“琐碎”加杠杆、给“小事”上价值,所谓“去泡面化”的说法似是而非,而“捍卫泡面”的群体动员,却已被撩拨而起。所有这一切,都成了流量的给养。
社媒“造事”,就是这般。凡是可大可小的事,一律大做特做;所有的可能性中,就是要挑出那个“最坏的一项”而大肆渲染。由不得你不迷糊、由不得你不愤怒。事实上,高铁站卖不卖泡面,根本就无关紧要。不在高铁站内小店买,完全可以在别处买。人家工作人员也说了,“旅客可自行携带”。这里面的道理其实很清晰:店家无权决定乘客带不带、吃不吃泡面,但是有权决定自己卖不卖这个商品、做不做这门生意。买卖自由,这是“卖”的自由!
类似的道理,一些景区内的商店,也不售卖“泡面”,这显然是商铺产权人的意志,通过承租协议中的某些条款予以约定。此举,乃是为了尽可能避免泡面汤水污染景区土质,可即便如此,游客还是可以自行带泡面食用的。与之类似,高铁对于泡面的态度其实也是清晰而明确的,那就是“不提倡、不禁止”——以前怎么吃,以后还是怎么吃。想吃就吃,注意不要泼洒汤水、不要影响他人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