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路军115师取得平型关大捷,东江纵队成功营救了美国飞虎队飞行员唐纳德·克尔。河北平山县的青年纷纷报名参加八路军,陈建斌为这部纪录片进行了解说。
阳光照在晶莹的白雪上,摄制组艰难跋涉到达东北密林中。众人合力掀起厚厚的积雪和枯枝,露出东北抗日联军战士极为简陋的密营遗址。这些地方条件艰苦,却常遭到日寇烧毁破坏。周保中曾在日记中写道:“白雪铺满大地,山中雪积及尺……抗日救国战士,犹着单衣水鞋,日夜出没于寇贼倭奴之封锁线,其困苦颇甚。”尽管环境恶劣,战士们依然顽强战斗。在1平方米左右的范围内,竟有60余枚锈迹斑斑的弹壳。
这是首部全景式展现中国人民14年抗战历程的纪录电影《山河为证》开篇的镜头。该片于8月11日在京首映、8月15日公映。总导演于鹏接受专访,详解这部电影如何以光影为笔、以山河为证,还原历史真相,传承民族精神。
《山河为证》的核心价值在于它是国内首部完整记录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到1945年日本投降整个抗战历程的纪录电影。以往的全景式抗战题材作品多为电视专题片或纪录片,而这部影片在104分钟内实现了对抗战历史脉络的完整呈现。影片打破以往聚焦单一战场或群体的局限,构建起一幅全民族抗战的壮阔图景,既展现淞沪会战、忻口战役等正面战场的壮烈,也体现地道战、地雷战等敌后斗争的智慧;既聚焦杨靖宇、赵一曼等英烈的风骨,也记录普通民众“一寸山河一寸血”的家国情怀。
谈及片名“山河为证”的深意,于鹏认为,“山”与“河”既是具体的战场依托,更是民族精神的象征。青山处处埋忠骨,城市会变化,但大山大河不会变。山河是沉默的见证者,它们目睹了烽火连天,如今守护着历史记忆。
为了还原历史真相,摄制团队遍访全国37家档案馆、博物馆,从中央新影(前身延安电影团)的海量库存中精选出占全片80%的历史影像,其中有部分为首次公开。跨国史料的挖掘让历史更显立体。例如,俄罗斯国家电视台赠给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的一些苏联摄影师罗曼·卡尔曼1938年拍摄的素材在国内首次面世,既有中国军人浴血搏杀的战场特写,也有战火中女兵灿烂的笑容。
日军方面档案的运用增添了历史厚重感。摄制组从侵华日军《步兵五十四联队史》中找到了对1943年3月16日新四军在江苏省淮安市刘老庄乡抗击日军战斗的详报。武汉会战中苏联空军提供支援的内容,因史料稀缺,以往鲜少提及。此次摄制组从国际档案中找到他们的作战记录,这些以“志愿者”身份参战的飞行员,不少牺牲在中国长空。
一些技术创新让历史人物更生动。中共七大的影像经4K修复后,共产党领导人的风采以超清画质呈现。赵尚志策马驰骋、赵一曼怀抱儿子微笑以及悲壮的八女投江、刘老庄82烈士英勇抗敌等场景,都通过CG技术“动”起来,栩栩如生。音效团队则为无声老胶片配上5.1声道,炮弹呼啸、民众呐喊都带着战场的真实质感,让观众沉浸式感受战争的残酷与力量。
影片解说由演员🎭️陈建斌担任。他的声线兼具力量与沧桑感,摆脱了夸张的“话剧腔”,能托住历史的重量。正式进棚后,陈建斌非常认真,反复打磨语气,咬字更硬,情绪里带着角色化的呼吸与停顿,以普通配音演员🎭️难以复制的代入感,让整部作品有了筋骨。
影片的叙事主线始终紧扣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这一核心。从九一八事变后率先举起抗战旗帜,派遣中共党员创建东北抗联,到七七事变后推动国共合作形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从平型关大捷打破“日军不可战胜”神话,到敌后根据地以“人民战争”拖垮敌人,每个关键节点都有中国共产党党员的身影。
摄制组循着东北抗联、八路军、新四军、华南游击队的足迹,从长白山雪原拍到岭南山区。这一路的拍摄中,晋察冀《抗敌报》上刊登的王家川的故事尤为动人。一个青年人去参军,自称叫王家川。工作人员不给登记,说王家川是英雄,已经牺牲了。这个青年人说:“我哥王家川牺牲了,我就叫这个名字,我牺牲了,我弟弟还叫这个名字,我弟弟牺牲了,我们一村还有百十个青年都叫这个名字。”这个名字已成为精神符号,见证普通中国人前赴后继保家卫国的血性。
跟随河北摄影家李君放对抗战老兵的采访拍摄,更让镜头有了感人的温度。有位老兵反复说“我立过功”,却已经记不清打仗的细节;另一位90多岁的老兵一定要在战友的墓地里拍照,因为当年230人出征的幸存者寥寥。这些细节让观众明白,抗战胜利不是抽象的历史结论,而是无数普通人用热血和生命换来的。
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党委书记、馆长李宗远评价,《山河为证》以铁证如山的史实,还原了中国开辟东方主战场的历史地位,打破了西方叙事的偏见。它是对历史记忆的庄重守护,是对历史虚无主义的有力回击,更让伟大抗战精神在新时代焕发光彩。
《山河为证》带领观众进行了一次穿越时空的对话——80年前,先辈用血肉铸就胜利;80年后,我辈以影像守护记忆。这份记忆将化作民族复兴的力量,在山河间永远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