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百果园董事长余惠勇”的视频突然在网上引起热议。视频中,余惠勇面对“水果太贵”的质疑,坚定地表示:“百果园多年来一直致力于教育消费者成熟,我们不会迎合消费者,而是希望消费者自己做出选择。”这番话随即引发了#百果园称不会迎合消费者#、#月薪两万吃不起百果园#等话题登上微博热搜。
评论区瞬间沸腾,网友们纷纷吐槽。有人直言:“吃个破水果还被教育上了”;有人反击:“那就让消费者教育你”;还有人调侃:“他家水果都有教师资格证吗?天天教育教育”;更有人翻出旧账:“上一个这么说的还是钟薛高创始人”。
消费者的复杂情绪背后,是对曾经信任的品牌既失望又惋惜。其实消费者的需求很简单:花合理的钱,买到对等的品质。有网友说得透彻:“我们不反对买贵水果,但反对‘被教育’着买贵水果,如果品质真能打,哪怕价格高些也认;可要是品质跟不上,还拿‘教育’当幌子,就别怪消费者用脚投票。”
曾经,百果园确实靠得住。2001年,余惠勇仅靠400元创办深圳百果园,2002年7月首家门店开业,首日销售额1.8万元,单月突破40万元,起步便势头强劲。创业初期,百果园定位明确,瞄准城市中产家庭,门店多开在中高端小区周边。余惠勇为品牌定下“做最好吃的水果”,精准契合中产消费升级需求,快速获得消费者认可。“不好吃退款”的承诺以及按口感、甜度精细分级定价,让不少人觉得“多花点钱买个放心”值当。
然而,这份承诺却在一次次曝光中变得面目模糊。2024年“315”期间,湖北经视报道武汉银海雅苑门店把腐烂水果切成块装进精致盒子高价售卖,隔夜水果贴“新鲜”标签出售,车厘子等级全凭店员一张嘴定。更离谱的是,连《食品健康许可证》都没有的员工,在操作间里摆弄直接入口的水果。这样的乱象并非个例。2022年,有科普博主暗访发现,百果园门店存在售卖隔夜果切水果和即将变质的水果等问题。随后,百果园官方微博发布致歉说明,涉事加盟门店已停业整顿,并责令涉事店员进行停职再教育。
社交平台上关于百果园质量的吐槽也不少。有消费者花50多元买了一盒荔枝,结果回家一打开,荔枝早已发霉发黑;有人买的橘子,剥开外皮才发现果肉已经变质发霉;还有人在百果园的果切菠萝里吃出了塑料碎片;20块钱两个桃子,其中一个还是烂的。这些糟心体验与百果园“教育消费者”的高调形成了辛辣对比。消费者不是不愿为品质买单,只是当“高价”换不来“高质”,甚至换来发霉、变质、掺杂异物时,所谓的“教育”就成了笑话。
有趣的是,就在余惠勇喊着“不迎合”的同时,百果园2024年财报里,“性价比”三个字出现了24次。比如那句“我们零售事业群聚焦高质量发展,着力提升门店运营效能及重塑‘高性价比’用户心智”,还有“我们主动拥抱变革,完成从‘好吃’到‘高品质与高性价比’的战略升级”。从去年8月开始,百果园每月会精选1-2款高品质果品,以市场上极具性价比的价格来“报恩”消费者,朝着“迎合消费者对低价的需求”狂奔。
即便如此,百果园的颓势依旧没挡住。2024年之前,百果园业绩一直处于增长态势。公开数据显示,2019年至2023年,百果园近五年营收分别为89.76亿元、88.54亿元、102.89亿元、113.12亿元以及113.91亿元,净利润分别为2.49亿元、0.49亿元、2.30亿元、3.23亿元以及3.61亿元。然而上市次年,百果园首次出现营收利润双下降局面,并且净利润首次出现亏损。2024年,公司实现收入102.73亿元,同比下降9.8%,除所得税前亏损3.91亿元。
截至2024年底,百果园零售门店同比净减少966家,只剩5127家,平均每天关店2.6家。付费会员数量也在缩水。2024年底为85.4万人,较2023年减少31.7万人,降幅达27.1%。曾经愿意为“品质”买单的核心用户,正在悄悄离开。甚至连“自己人”都在离场。自2024年以来,百果园的股东们就开始频繁减持。Wind数据显示,从去年5月起,百果园常务副总裁多次减持,持股比例从7.43%降至4.05%。个人大股东、天图投资董事长王永华7次减持,累计套现3788.64万港元。
如今的水果市场早已不是“一家独大”的格局。社区团购的“次日达”水果新鲜又便宜,本地连锁生鲜店靠着“产地直采”打价格战,就连超市也在生鲜区摆起“平价专柜”。百果园要是真把“不迎合”当信条,恐怕会在激烈的竞争中慢慢失去阵地。毕竟,做生意不是开讲堂,消费者也不是来听课的。与其琢磨怎么“教育”大家,不如好好想想如何让价格配得上品质,让服务对得起信任。不然,再响亮的口号也架不住顾客转身走进别家店的背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