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利率持续走低,居民存款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离开银行账户,转向股市和基金市场。最新金融数据显示,今年7月,居民存款减少1.11万亿元,同比多减7800亿元;而非银行业金融机构存款大幅增加2.14万亿元,同比多增1.39万亿元。这种被称为“存款搬家”的现象在7月达到近十年同期最大规模。
资金通过银证转账、购买基金等方式,从低收益的银行存款向资本市场转移。非银行业金融机构存款包括证券公司客户交易结算资金、保险公司保费暂存、基金公司资金等。7月A股表现亮眼:沪指累计上涨3.74%,深证成指涨5.20%,创业板指大涨8.14%。沪深两市成交额分别突破15.6万亿和21.4万亿元,创下年内新高。资金与行情相互促进,形成正向循环。
货币供应量方面,7月M2增速回升至8.8%,超出市场预期;M1增速升至5.6%,连续三个月改善。M1与Mbnb2的剪刀差收窄至-3.2%,表明资金活化程度提升。企业和居民更倾向于将定期存款转为活期,用于投资或消费。
存款利率持续下行是推动资金外流的核心因素。国有大行三年间七次下调人民币存款利率,目前四大国有银行三年期定存利率仅1.25%,五年期利率1.3%,一年期定存跌破1%至0.95%。与此同时,股市“慢牛”行情逐步显现。8月15日,上证指数收涨0.83%,深证成指涨1.65%,沪深两市成交额达2.24万亿元,连续三日突破两万亿关口。超4600只个股上涨,券商板块大涨3.7%,净流入87.54亿元。政策环境持续优化也功不可没,监管层积极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优化交易制度,为市场注入信心。
展望未来,居民存款流向资本市场的潜力巨大。2025年将有约105万亿元的存量定期存款到期。即使只有一小部分转向股市、债市等金融资产,也将为资本市场带来可观的增量资金。开源证券的研究测算显示,预计2025-2030年每年流入理财、基金的资金规模各达2-3万亿元。这些增量资金主要来自两部分:一是2022-2023年形成的9.21万亿元“超额储蓄”陆续到期;二是居民增量金融资产的再配置。兴业证券的研究指出,当前居民存款与股票总市值之比仍位于1.8的历史高位,意味着增量资金入市方兴未艾。
尽管资金入市迹象明显,但居民风险偏好尚未根本性转变。数据显示,含权益类的理财占比仍较低,居民更倾向于选择“高流动性+低波”资产,如低波理财和基金、高股息ETF等。2025年1-5月,最小持有期型理财产品规模增长最快,反映出居民尚未主动拉长久期。市场也面临一些挑战,7月信贷数据出现罕见负增长,反映实体经济融资需求仍偏弱,与社融和M1的回升形成“冰火两重天”格局。若短期内资金因情绪驱动集中涌入股市,可能加剧市场波动,不利于长期健康发展。“固收+”产品成为资金入市的重要中转站,这类产品兼顾回撤控制能力与收益增厚潜力,成为风险厌恶型投资者的理想选择。
面对存款搬家大潮,各类金融机构积极调整战略。银行负债端稳定性面临挑战,纷纷推出差异化产品留住存款。工商银行针对不同人群推出专属产品,邮储银行则推出“利率保卫战”方案。公募基金瞄准理财资金升级需求,大力发展“固收+”策略。以天弘安康颐养为代表的低波固收+产品凭借成立12年来11年正收益的稳健表现,赢得67万持有人平均持有超8年的信任。这类产品通过多资产配置实现“牛市跟涨、熊市减震”,成为存款搬家的理想承接载体。
对于普通投资者,低利率环境下的财富保值增值需要更精细化的策略。稳健型投资者可优先选择安全性高、流动性强的产品;平衡型投资者可尝试国债、大额存单、R2级理财和黄金ETF;进取型投资者可配置超长期特别国债、养老目标基金和实物黄金。对流动性要求高的投资者,可关注银行推出的“存单集市”功能。随着105万亿定期存款到期潮临近,更多资金可能涌向资本市场。公募基金已敏锐嗅到这一机遇,富国基金一周内连发两条“存款搬家”相关推文,指出“固收+”是更好的过渡载体。未来居民存款向资本市场转移的趋势有望延续,但这一过程应是渐进的。资金从“被动搬家”转向“主动配置”,实现储蓄向投资的平稳转化,才能支持资本市场健康发展与实体经济融资需求的良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