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网络上一则“2025年9月1日起强制缴纳社保”的消息引发热议,许多劳动者和企业主对此感到担忧。然而,这其实是一场误解。强制缴纳社保并不是新规定,《劳动法》(1995年施行)和《社会保险法》(2011年施行)早已明确要求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必须依法参加社会保险并缴纳费用。“9月1日起强制缴纳社保”是对既有法律的重复强调。真正的新变化是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相关解释,明确指出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签订的“放弃社保协议”或承诺无效。这意味着过去一些企业通过现金补贴代替社保、最低基数缴费等手段规避责任的做法将不再合法。
现实中,不少劳动者因短期内到手工资增加而选择放弃社保,企业则通过社保补助降低成本。这种看似双赢的默契实际上违反了法律。数据显示,全国仍有超过3000万灵活就业人员未被社保覆盖,部分企业通过阴阳合同逃避责任的现象也屡见不鲜。例如,某外卖平台曾因未为骑手缴纳工伤保险导致一名骑手摔伤后企业拒赔,最终法院判决平台全额赔偿医疗费及工伤待遇。这些案例揭示了许多劳动者在风险中裸奔的现实。
新规对劳动者来说是一剂强心针。以月薪8000元的职工为例,若企业按实际工资基数缴纳社保,其个人账户养老金将比按最低基数缴费时多积累约40%的金额。更重要的是,工伤、失业、生育等风险保障将不再依赖企业良心。对于中小企业主来说,短期成本确实会增加,但长远来看,合规参保能避免因社保纠纷导致的仲裁败诉和巨额赔偿。例如,北京某保安公司因未为员工缴纳社保被法院判决补缴欠费并支付经济补偿,单案损失高达10万元。
劳动者应牢记三件事:拒绝签署任何“放弃社保”的协议;通过“电子社保卡”APP实时查询缴费记录;发现企业违规可拨打12333举报。企业则需主动调整策略,建立全员参保档案,确保工资与社保基数一致;利用地方政策红利如山东对灵活就业人员的缴费补贴;摒弃“以罚代管”思维,将社保合规视为企业社会责任的一部分。
这场关于社保新规的争论本质上是法治精神与侥幸心理的博弈。劳动者不应因眼前利益牺牲长远保障,企业也不能用潜规则对抗法律。当“自愿放弃”成为无效协议,当“补缴+赔偿”成为常态,才能真正迎来一个公平透明的劳动环境。9月1日标志着劳动者权益保障迈入新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