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15日,吉林靖宇县杨靖宇将军殉国地发生了一起引发广泛关注的事件。三位老人嬉笑着取走了雕像前的祭品,视频迅速在网络上传播。这不仅关乎几瓶酒、几个馒头,更在于那份刺耳的笑声,它像一把钝刀,割裂了人们对英雄和历史应有的敬畏。这起事件敲响了警钟,在快节奏、碎片化的时代洪流中,我们如何才能守护住对先烈的敬畏之心?这已不再是小事一桩,而是关乎民族文化根脉的生死存亡。
视频中的老人们一边拿走祭品,一边轻松地说笑,甚至调侃“够吃一个月了”。这种行为在许多人看来是“斯文扫地”。网络上愤怒的声浪此起彼伏:“英雄墓前,磕个头再拿也不亏心!”这句评论直指核心:拿走祭品或许可以理解为不浪费,但那份轻佻的态度才是真正令人作呕的。这暴露了现代人内心的“痛感缺失”——当物质极大丰富,一切都可以被消费和娱乐化时,我们对神圣和庄严的感知力正在衰退。
嬉笑背后隐藏着现代社会对历史敬畏感的系统性流失。在短视频横行、信息过载的时代,历史被简化为标签和段子,失去了原有的厚重与深度。杨靖宇将军在冰天雪地里“啃树皮、吃棉絮”的悲壮,在快餐式新闻和“梗”的狂欢中变得遥远而扁平。当历史沦为枯燥的考试科目,英雄被“去魅”为遥远的符号,那份发自内心的崇敬自然容易被世俗的轻松和功利所取代。更令人担忧的是,历史虚无主义正通过各种隐蔽渠道侵蚀年轻一代的历史观,模糊是非对错,让英雄的形象不再那么高大,甚至被恶意解构。
当这种轻浮的态度出现在民族英雄的殉国地,它就不仅仅是个人素质问题,更是对民族精神图腾的无形消解。杨靖宇将军用生命捍卫的是民族尊严和人民幸福。他奋斗的初衷正是为了让今天的我们能过上安稳的好日子。然而,当这份安稳被视为理所当然,当英雄的牺牲被遗忘或轻视,我们便可能在不经意间丢失了连接历史、感恩先辈的精神纽带。这是一种危险的“集体失忆症”,其后果远比几瓶酒、几个馒头被拿走要严重得多。
为了找回这份敬畏,需要教育体系和社会实践的双向发力,从根本上重塑年轻一代的历史观和价值观。在教育体系内,历史学习必须告别枯燥,走向沉浸与互动。可以通过“情境式历史课堂”将课程搬到真实的历史现场,让学生亲身体验历史抉择;开展“历史真相探究工作坊”,引导学生像历史学家一样收集资料、辨析史实,用批判性思维抵制历史虚无主义。此外,鼓励学校与博物馆、纪念馆深度合作,共同开发“英雄数字故事”创作项目,让学生用现代科技手段讲述英雄事迹,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创造。
在社会实践层面,要让年轻人成为历史的守护者和传播者。可以设立“青年英雄纪念地讲解员”志愿服务项目,通过专业培训,让年轻人在为游客讲解的过程中深化对英雄的理解和认同。社区和文化机构可定期组织“缅怀先烈主题沙龙”或“红色足迹徒步挑战赛”,让年轻人以更生动、更具参与感的方式走近历史。同时,通过公益广告、新媒体平台推出“致敬英雄”系列短片或互动H5,用年轻人喜闻乐见的形式将英雄精神融入日常生活。
对于英雄纪念场所,维护其庄严性是基础。除了工作人员的日常管理,可以探索建立“荣誉守护者”制度,邀请青年志愿者参与纪念地的日常维护、祭品管理和秩序引导,让他们的参与成为一种责任和荣誉。在入口处设置明确的“参观行为规范”提示牌,并通过播放庄重背景音乐、设置多媒体互动屏展示英雄生平,共同营造肃穆的氛围,提醒每一位到访者心怀敬畏。例如,可以设计一个“英雄回响”装置,当游客靠近时自动播放杨靖宇将军的生平语录或战斗场景音效,用科技的力量强化现场的庄严感。
守护对先烈的敬畏之心不是要我们沉湎于过去,而是为了更好地走向未来。它关乎一个民族的文化根脉,关乎一代人的精神底色。当我们在英雄面前能够真心实意地低下头、道一声谢,那份深埋心底的敬畏才能真正成为我们前行的力量。毕竟,一个连自己英雄都不尊重的民族,又怎能奢望在世界舞台上赢得真正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