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民杨女士带着孩子来到国家速滑馆,观看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她表示,这次来一是想看看机器人️的风采,二是不想错过这场新兴赛事。
8月17日下午,2025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在北京国家速滑馆闭幕。这是全球首届人形机器人️综合性体育盛会,吸引了16个国家的280支参赛队伍。北京高校和企业组成的本土阵容尤为抢眼。在8月16日的百米预赛中,90支参赛队伍中有59支来自北京,他们在比赛中互相学习,推动了机器人️产业的发展。参赛者认为,到场即是“赢者”,赛事的交流意义远大于排名。
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的大二学生王璐表示,他们主要是来学习的。团队对加速进化的母体机器人️进行了二次开发,通过写代码及调试解决了运动中的问题,最终获得了百米预赛小组第二名。除了成绩,他们还看到了其他队伍的实力与亮点,丰富了学习和实践经验。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超跑队”成员宋英暄坦言,通过运动会与头部企业交流,让他认识到自身在代码和创新思维上的不足,也为机器人️姿态调整带来了新思路。
北京联合大学应用科技学院棠宝队不仅参加了百米预赛,还参加了单机舞蹈表演赛。当《我们都是追梦人》的音乐响起,选手“棠宝”开始伸展自己的胳膊,蓝色的卡通形象赢得了观众的喜爱。该校陈老师介绍,田径赛事需重点调节机器人️的关节与速度,表演类则侧重手臂展示。“棠宝”已经从婴童阶段进阶到2.0幼儿状态,如同人工智能从舵机到电机、从简单动作到拟人化的发展一样都在进步。通过参加比赛,学校与头部企业和科研机构交流,提升了学生能力,也促进了教师科研。
北京视界求索人工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的“视界H1”队伍,在武术比赛中获得季军。该团队麦彦恒介绍,“视界H1”所采用的机器人️是对2025北京亦庄半程马拉松暨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冠军天工原型机器人️的二次开发。武术表演的学习模式与其他队伍不同,通过复现国外高校开源方案,由2D视频动作推测3D动作,编辑成一个完整的纯动作序列。在百米预赛中,因现场信号干扰选择了遥控参赛。这次比赛让他们意识到零件能力不足会影响机器人️性能与AI算力,未来会继续优化,推动上游产业发展。
松延动力(北京)科技有限公司李胜涛解释了自主式和遥控式的区别。遥控式可在机器人️动作异常时即时停止,自主式则需提前写好程序让机器人️按序执行动作。在自由体操赛场上,其带来的选手N2配合着音乐完成了多个高难度动作。团队表示,通过比赛看到了更多优秀机器人️,未来将聚焦运动领域,增加机器人️自由度,尝试新算法架构,推动机器人️落地更多应用场景。
麦彦恒认为,本次运动会的核心是为所有机器人️开发者提供交流平台,共同激发促进机器人️产业发展的新灵感与新火花❇️。赛事全面展示了人形机器人️在智能决策、运动协作等领域的前沿成果,机器人️精准抬举、抓取、开门、投放垃圾等动作也让观众对机器人️发展更有信心。
肖女士从丰台赶来观赛,表示看完比赛对机器人️更期待了。随着机器人️越来越类人化、自主化,她希望未来能像买车一样拥有机器人️,帮助解决更多生活难题。
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消息显示,目前北京拥有400余家机器人️骨干企业,近30家人形机器人️整机单位。随着《北京市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行动方案》的深入实施,北京机器人️产业集群效应将进一步增强,预计今年全市机器人️核心产业收入将达到300亿元以上,打造国内领先、国际先进的机器人️产业集群。一个更加智能、便捷、人性化的机器人️服务新时代正在北京徐徐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