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多人眼中,黑眼圈只是“熬夜后的印记”,休息几天就能消退。然而,南京市第二医院整形美容外科主任医师的观察却打破了这种想象。他的手机里保存着近千张“黑眼圈特写”,这些照片记录了从2025年至今全国首个黑眼圈门诊的就诊案例。四年来,他已接诊了超过2000名患者,而其中不少人的黑眼圈,几乎成为“难以逆转的烙印”。
医生介绍,黑眼圈的成因并非单一,大体可以分为三类:血管型、色素型和结构型。
其中,血管型黑眼圈最为常见,占比高达八成。这类患者多为20至35岁的年轻女性♀️。由于眼周皮肤异常薄弱,血管颜色很容易透出来,表现为青黑发暗。医生坦言:“血管型看似单纯,但其实相当棘手。很多患者是天生的,另一些则是长期熬夜、作息不规律造成的。如果黑眼圈在形成过程中没有得到及时干预,严重时几乎无法完全恢复。”
第二类是色素型黑眼圈,呈现出类似“熊猫眼”的样子,男性♂️患者比例相对更高。虽然在门诊中仅占约5%,但却是最让医生头疼的类型。“色素沉着一旦形成,往往对各种治疗手段反应都不理想,可能尝试过激光、美白护肤等方法,依旧难见明显改善。”
最后是结构型黑眼圈,多与眼部组织松弛、泪沟明显等因素相关,常出现在中年人群。
不少患者以为多睡几天、调整作息,就能让黑眼圈“自动消退”。但事实远非如此。医生强调:“长期熬夜带来的黑眼圈,有的已经造成了眼周血管长期扩张或色素沉着,即便后期规律作息,也很难完全恢复到原本的状态。”
他指出,现代年轻人尤其需要警惕这一点🕐️。很多二三十岁的女性♀️,正值工作和生活的高压阶段,频繁熬夜加班、追剧、刷手机,结果让黑眼圈逐渐加重,甚至成为“常驻装饰”。一旦形成严重黑眼圈,不仅影响容貌和精神状态,更可能带来自信心的下降。
“黑眼圈门诊的开设,最初很多人觉得不可思议,但事实证明,前来就诊的患者越来越多,这背后折射出年轻人普遍存在的生活问题。”医生说。
他建议,想要摆脱或缓解黑眼圈,首要措施不是依赖化妆品或医美,而是规律作息、保证睡眠、避免长时间用眼过度。对于遗传或结构性明显的患者,可以在医生指导下采取医学手段,但根本性的解决,仍需从生活习惯着手。
黑眼圈并非单纯的“美容困扰”,更像是身体给出的警示信号。正如医生所言:“别总想着用遮瑕膏去掩盖问题,而是要从生活方式的调整入手,才是真正的‘治本’之道。”
熬夜或许能换来一时的娱乐与效率,但它留下的痕迹,可能会伴随你很久,甚至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