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游戏公司,提到“嫡系”二字,总会引起人们复杂的情绪。有人眼红,有人鄙夷,也有人暗暗渴望成为其中的一员。
“嫡系”往往被看作是离老板最近的一群人。他们享有更多资源和机会,即便项目失利,往往也能得到容错和重来的机会。正因如此,坊间流传着类似的戏言:“可能是前世替老板挡过子弹的人。”
对于非嫡系的大多数而言,这种差距让人五味杂陈。项目成功时,嫡系获得更大蛋糕;项目失败时,责任却常被甩锅到少数关键岗位人员身上,批评与怨气自然集中。但与此同时,人们心里也明白,老板并非全然糊涂,不会无缘无故信任一个完全没有能力的人。
一、嫡系的组织学逻辑
从组织学角度看,人类社交网络天然分层:最亲近的核心不过五人,其次是15人、50人,再到150人。领导者与下属长期互动,自然会形成以其为核心的小团体,而这些小团体中的核心成员,就构成了“嫡系”。
嫡系存在的意义,在于为管理层提供制度之外的冗余度。在长期维度上,它是用人、留人、激励人的方式;在短期维度上,它则是直接服务于管理效率和利益实现的手段。
成为嫡系并无固定路径,更多是“因缘和合”的结果。有时,情绪价值的投入——陪领导抽烟、闲聊、应酬——都可能成为其中的筹码。
然而,嫡系一旦能力不足,其造成的负面效应也会被放大,最终成为团队八卦甚至行业笑谈。
二、嫡系的必要性与潜在风险
在资源有限、协作规模庞大的游戏公司,效率原则决定了中层和高层必须找到可靠的人托付资源。这种情况下,嫡系的出现几乎是必然。
但问题在于,“如何成为嫡系”的过程,往往并不纯粹。权力掌握在何人手中,就会决定嫡系的成色。当管理者清正时,嫡系可能代表效率与可靠;当管理者动机复杂时,嫡系就可能沦为权力运作的工具,甚至成为掩盖违规行为的帮凶。
在这种情境下,“嫡系”逐渐带上了贬义。人们讽刺某人是不是“救过老板的命”,其实质是他在权力链条中的“工具属性”不可替代。而在更高维度的权力安排中,还有一种“超越嫡系”的角色——被寄予厚望的“太子”。
三、嫡系的价值与困境
对于个人而言,成为嫡系无疑是最优解。想认真做事?不做嫡系很难得到足够的资源;想晋升快?不做嫡系就意味着慢一拍。除非你是行业内顶尖的“天才”,否则职场中人几乎不可避免要依附某个“山头”。
从某种意义上讲,嫡系的本质是“降低信任成本”。游戏研发高度不确定,领导者倾向用经过验证的人,避免无谓的试错。于是,嫡系的存在既是信任的体现,也是管理逻辑的延伸。
当然,健康的嫡系文化,应当像任天堂那样——选择能解决问题的人,而不是只会捧臭脚的亲信。当年山内溥将权力交给并非家族成员的岩田聪,就是因为后者在危机时刻能力挽狂澜。这才是嫡系最应体现的价值。
四、嫡系的时代映照
嫡系文化的盛行,也折射出整个行业和社会环境的变化。在高速增长期,人们习惯称这些人是“骨干”“核心”;但当行业下行、业务放缓、文化固化后,“嫡系”一词才带上了更多人身依附的色彩。
这背后至少有三个原因:
大厂业务增量放缓,晋升与资源有限,人际依附愈发重要。
管理方式逐渐板结,关系取代了单纯的业务表现。
山头林立,小团体抱团文化加剧。
在这样的背景下,嫡系就不仅仅是效率原则的结果,而是大厂“生存学”的一部分。
五、嫡系的代价
嫡系享受更多资源倾斜:待遇、晋升、试错机会乃至容错空间。但与此同时,他们也要付出代价:随时待命、承担领导失误的后果,甚至牺牲个人发展空间。
一些嫡系员工调侃道:“多出来的资源,连加班费都不够补。”他们往往需要持续付出忠诚,保持高强度工作,证明自己值得信赖。这种压力并非所有人都愿意承受。
更现实的是,嫡系可能会阻碍团队中潜力股的成长。老板基于关系的留人选择,可能让真正有能力的人错失更合适的机会。
六、怎么看待嫡系?
嫡系现象并非游戏行业独有,而是人类组织结构的自然产物。在一个项目里,嫡系的存在既有正向作用,也伴随争议。
从长远来看,个人在职场中的根本,仍然是对业务的理解、对行业的洞察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成为嫡系,固然能获得短期的资源,但如果缺乏核心竞争力,终究无法跨越周期。
正如一位从业者所言:“能力强的人,到哪里都是嫡系。”与其困在身份的焦虑里,不如聚焦在创造价值,积攒能真正击穿市场的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