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拍的狸花猫原来长这样 命运待定惹人怜!一只灰褐条纹的狸花猫蜷缩在扬州一家宠物店的笼中,它或许不知道自己的命运正被挂在司法拍卖网上,标价500元。这只三岁的公猫从几个月大开始就因主人欠债被法院查封财产,开始了漫长的寄养生活。如今,它出现在阿里资产司法拍卖平台,等待新主人带它离开这个法律与债务的漩涡。
扬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人民法院的拍卖公告显示,这只未绝育的公猫已接种两针疫苗,健康状况良好。首次拍卖定于9月3日上午10时开始,持续至次日10时,起拍价500元,保证金50元。若流拍,第二次拍卖将于9月15日启动,起拍价降至400元。截至8月16日,已有1人报名竞拍,37人设置了关注提醒。
资产管理公司工作人员透露,这只猫2022年出生,几个月大时主人财产就被查封。从此它被寄养在宠物店近三年。按照宠物市场行情,狸花猫其实不值500元,但拍卖底价设为500元实属无奈。支撑这一高额起拍价的是它背后惊人的寄养成本。宠物店透露,照顾这只猫一年费用上万元,近三年累计花费已超三万元。成功竞拍后无需承担历史寄养费用。
这种“负资产”拍卖暴露了司法实践中的困境。当债务人除宠物外无其他可执行财产时,宠物作为法律意义上的“财产”必须进入拍卖程序。2022年江苏张家港法院曾拍卖12只品种猫,一只起拍价1000元的蓝金猫经过89次竞价,最终以4080元成交,吸引24482人在线围观。
这场罕见的活体拍卖引发了伦理争议。动物保护组织质疑为何不走无偿领养程序,非要采取拍卖形式。法律专家解读《民法典》第1251条,强调宠物不同于普通财物,执行中应优先保障其生存权。《强制执行法(草案)》中也考虑到了这种特殊情形,草案第101条规定:“不以营利为目的饲养,并与被执行人共同生活的宠物”应免于执行。
此次拍卖暴露了债务执行中的多重困境。首先是生命权困境:将活体动物视为“财产”处置是否违背动物福利原则?其次是费用转嫁争议。三年三万元的寄养费最终成为起拍价的隐形基础,是否变相由竞拍者承担了本应由债务人负责的费用?更深层的是价值评估体系的缺失。工作人员坦言“狸花猫不值钱”,但司法程序要求必须设定起拍价,导致普通家猫被标上远超市值的价格。
对于潜在竞拍者,法律人士发出重要提醒:法拍猫与法拍房一样存在风险。拍卖公告明确标注:“该拍卖资产以实物现状为准!请竞买人实地现场查看资产现状后审慎竞买!”疫苗记录、健康状况、性格特点等关键信息的不确定性,使活体法拍成为一场“没有质量保证”的冒险。竞拍成功后若无法支付,不仅保证金将被没收,还可能承担重新拍卖的差价损失。更复杂的是情感代价。法律专家描绘了一个典型场景:一位70岁老人与相伴十年的美短相依为命,若法院强行拍卖其唯一伴侣,可能导致悲剧发生。
宠物的法律地位正处于从“物”到“特殊生命体”的转变期,这次500元的拍卖恰好处在历史转折点上。拍卖页面上的关注人数仍在上升,笼中的狸花猫打了个哈欠,浑然不觉自己已成为中国动物福利史上的一个标志。无论拍卖结果如何,这场由500元起拍的猫生已经掀开了司法实践崭新的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