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今年4月以来,各大外卖平台的竞争持续升温。高额优惠券吸引顾客下单,推动订单量屡创新高。据统计,各平台已投入近千亿资金用于补贴。
起初,这种补贴策略激活了市场,消费者享受到了实惠,商家销量增加,平台市场份额扩大。然而,随着补贴大战成为常态并改变餐饮市场格局,一些问题逐渐浮现。不少餐饮商家表示,在补贴战后并没有赚到更多钱,反而陷入“赔本赚吆喝”的困境,不参与补贴则可能失去客流,参与补贴又难以盈利。
这场以补贴为主要手段的市场竞争,到底影响了谁?平台企业通过新的竞争方式和组织形式改变了传统餐饮消费模式,加速了线上订餐习惯的形成,带来了可观的增量市场,具有商业合理性。但同时,中小商家在资金、议价能力和数字化运营方面处于弱势,面临两难选择:要么参与补贴获取曝光度,侵蚀利润;要么不参与,被边缘化。流量分配机制使得商家付出了利润成本,却难以形成稳定的用户忠诚度和品牌资产。此外,低利润订单激增也增加了经营压力。当商家过度依赖单一平台时,其经营自主性会受到限制。
餐饮行业有其特殊性,不是一个可以完全标准化的产品市场。利润空间被压缩后,竞争优势向大型连锁品牌倾斜,而特色小店可能因无法在价格战中维持盈利而退出市场。这可能导致市场多样性的降低,消费者的选择看似增多,但实际上局限于少数几个大型品牌提供的标准化产品,城市的商业风貌和餐饮文化的丰富性可能受到影响。当大量商家高度依赖少数平台时,整个餐饮零售体系的抗风险能力也会降低。
因此,理解这场“外卖大战”不应仅限于谁输谁赢,更应关注其对整个餐饮生态的长远影响。最终考验的是平台的资本实力、市场策略以及作为行业引领者的格局与社会责任感。中小微企业是就业的主要提供者,也是市场多样性的基础。我们呼吁平台方从“流量思维”转向“共生思维”,构建一个让大、中、小各类商家都能健康成长,让消费者获得可持续优质服务,让骑手获得尊重和保障的良性循环。只有当平台将其成功与整个经济生态的繁荣紧密相连时,才能真正打破“内卷”,为高质量发展带来更多新增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