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谈论痴呆时,很多人会想到记忆丧失。然而,全球30项研究汇总的新结论显示,痴呆最残酷的部分不仅仅是记忆的丧失。真正的残酷在于一个人性格的逐渐改变。开朗的人变得冷漠,温和的人变得急躁,细致的人变得随意。记忆让我们认得世界,而性格才是我们成为“自己”的根本。
2025年8月5日,科学家首次将这种人格消逝的轨迹用数据量化出来,并绘制出一张前所未有的“痴呆性格地图”,发表在《Ageing Research Reviews》上。这张地图揭示了痴呆进展的三个关键阶段:前临床期、轻度认知障碍(MCI)和临床痴呆期。
在前临床期,病理已经开始在大脑中积累,但人格几乎没有变化。如果仔细观察,可能会发现一些细微信号,如尽责性略微下降,开放性轻微降低。整体上,家人几乎察觉不到这些变化。
进入轻度认知障碍阶段,记忆丢失可能还不明显,但性格开始悄悄改变。神经质上升,容易焦虑、紧张,情绪起伏大;尽责性下降,不再一丝不苟,变得粗心随意。家人常常解释为“年纪大了,脾气变了”,实际上这是疾病在敲门。
到了临床痴呆期,性格的改变不再是细微裂缝,而是一场地震。神经质显著升高,外向性明显下降,尽责性全面下降,开放性锐减,宜人性降低。这不仅是性格的变化,而是一个人核心特质的整体崩塌。
长期以来,医学和大众认为额颞叶痴呆(FTD)是“性格改变最剧烈的痴呆”。然而,这次荟萃分析显示,在人格改变的幅度上,阿尔茨海默病(AD)患者甚至比FTD更剧烈。这一发现颠覆了刻板印象,提醒我们阿尔茨海默病同样是一种“性格之病”。
痴呆的研究正在从“记忆病”走向“人格病”。过去我们认为痴呆的第一幕是遗忘,现在我们知道痴呆的深层剧本是人格的改写。记忆丧失让人忘记世界,人格丧失却让人失去自我。在MCI阶段,记忆损失可能还不明显,但性格的小变化已经出现,这或许能帮助医生和家人更早捕捉到风险。
痴呆不仅是一种认知障碍,更是人格障碍。记忆丢失已经够让人难过,但真正让家属心碎的是看着一个人一点🕐️点改变:温柔不见了,责任感不见了,兴趣、幽默也不见了。他还在,但却不再是原来的那个他;身体还在,可“灵魂”被慢慢篡改。这提醒未来的研究和治疗不能只盯着记忆和大脑,也要想办法守住一个人的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