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月,南京街头出现了奇怪的一幕:白天载人的503路公交车,到了深夜竟变身“快递专车”,载着满车包裹穿梭在60个站点间。司机老张苦笑着说:“以前跑完晚班就收车,现在得接着送快递。公司发不出工资,不这么干,线路明天就可能消失。”
这种“白天拉客,晚上拉货”的现象正在全国蔓延。同一个月,广州公交集团连续发布两份停运公告,共砍掉24条线路。公告中提到的“客流不足、运营亏损”尤为引人关注。
北京的公交线网在2024年末从1285条缩减至1261条,24条线路悄然退出。更早的2023年,河北保定因财政断供暂停多条线路;湖南耒阳因拖欠司机工资,部分线路直接停摆。
自2015年起,全国公交客流量以年均2.8%的速度下滑。到2022年,客运量已不足2014年峰值781亿人次的一半。如今一辆公交车日均载客仅160人次,不到十年前400人次的一半。许多站点沦为“摆设”,司机开着空车跑全程成为常态。
2024年的数据显示:每公里运营成本为5.7元,票款收入仅为3.2元。这意味着公交车每跑一公里,就要倒贴2.5元。苏州公交全年营收2.28亿,成本却高达28.72亿,即便拿到财政补贴,仍亏4864万。成都公交营收11.23亿,净亏损也破亿。全国公交年运营总成本超2000亿元,亏损像黑洞般吞噬企业。
私家车保有量达2.9亿辆,平均每4人就有1辆;网约车日均订单超2000万单,手机一点🕐️专车到家;电动车解决“最后一公里”,短途出行首选再非公交。三者分流,让公交从“必需品”沦为“备选项”。
西安2024年公交补贴缩水15%,某中部县城公交公司负责人坦言:“去年补贴砍半,今年只剩零头,社保都交不起。”当教育、医疗成为刚性支出,公交在财政序列中被迫退位。
人工成本占总运营成本60%,司机从“铁饭碗”变成“倒贴工”,有司机为保岗位自掏油费。新能源车购置价数十万,电池更换、燃料波动、维修开支层层叠加。
南昌街头驶过一辆辆“婚庆公交”:车厢挂满彩带,亲友欢笑合唱。已有近500对新人选择用公交车接亲,寓意“婚姻旅程从此启航”。当地还推出“网红景点专线”,串联文旅地标,单日客流暴涨300%。
郑州公交38处老旧修理车间被改造成顺丰快递分拣中心,佛岗站每日分拣快递超万件。公交公司收租金,快递企业降成本30%,闲置资产重获新生。
株洲职教城的居民用手机预约“北斗云尚巴士”,5米长的小型公交像网约车一样上门接客。上线三个月,订单完成率超63%。重庆的“响应式公交”入选全国交通创新十佳案例,不设固定线路,乘客预约后系统自动规划最优路径,候车时间缩短70%。
在凉山普雄镇,旧式中巴仍是山区孩子走出大山的“求学方舟”;武汉某社区的微公交,维系着透析老人每周三次的“生命通勤”。数据显示,老年人占公交免费乘车群体超40%,学生、低收入者更是核心依赖者。
一辆满载50人的公交车,可减少40辆私家车上路。其碳排放量仅为私家车的1/10。在人均道路资源不足发达国家三分之一的国情下,公交仍是治堵减碳的关键。
当南京的公交深夜运送果蔬,当南昌的婚车满载欢笑,当凉山的学童踏上旧式中巴,这些画面拼凑出的不仅是行业的绝地求生,更是一座城市对公平与温度的坚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