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子带2娃深圳徒步800多公里到长沙 培养孩子的坚持与韧性!800公里徒步路:深圳爸爸带娃走回长沙,这份坚持值得吗?
你有没有想过,现在的孩子缺什么?不是名牌衣服,不是最新的游戏机,也不是补习班。而是那种“我能行”的底气,那种遇到困难不轻易说放弃的韧劲。
最近,深圳有个叫吴广的爸爸火了。他带着10岁的女儿和8岁的儿子,从深圳徒步走回湖南长沙,整整800多公里。吴广在深圳开驾校已经十多年了,日子过得还算不错。但他心里一直有个疙瘩——儿子做什么事都是三分钟热度,今天说要学钢琴,明天就不练了;这周说要踢足球,下周就说没意思。“这孩子怎么什么都坚持不下来呢?”吴广和妻子聊过无数次这个问题。其实,这不就是现在很多家长的心病吗?孩子什么都有,但就是缺少那股子坚持到底的劲儿。
于是,吴广想到了一个“狠招”——徒步回老家。这个想法在他心里琢磨了好几年,今年7月,他终于下定决心要付诸行动。7月11号,吴广信心满满地带着两个娃出发了。目标很明确,从深圳走到长沙,让孩子们体验一下什么叫“路漫漫其修远兮”。结果第一天就来了个下马威。走了20公里到东莞大岭山,第二天驾校就有急事,吴广只能打车回去处理。这一折腾,孩子们的积极性都快没了。“爸爸,我们还走吗?”女儿问。“当然走!”吴广咬咬牙,“说好的事情不能变。”
7月17号,他们重新出发。这一次,吴广做足了准备,把驾校的事情全部安排妥当,手机里下载了各种地图App,连路线都规划得明明白白。有人质疑:住酒店、吃餐馆,这哪算吃苦啊?但你想想,让一个8岁的孩子每天坚持走20多公里,背着十几斤重的书包,在烈日下一步一步往前挪,这本身就是对体力和意志力的巨大考验。吴广说得很实在:“孩子还小,不可能让他们露营睡大街。安全第一,教育第二。”他们的住宿标准也不高,广东段每天预算450元,到了湖南降到400元。这里面包括三个人的吃住,算下来其实挺紧张的。最有意思的是,吴广给孩子们定了个规矩:花钱超了预算,要从自己的压岁钱里扣。刚开始,小儿子特别大方,一顿饭点四个菜,看到好吃的零食就买。结果几天下来,自己的小金库眼看着缩水,慢慢就学会了精打细算。“爸爸,我们今天能不能只点三个菜?”儿子开始主动提议。这不就是最好的财商教育吗?比在课堂上讲一百遍“要节约”来得实在。
三十多天的路程,不是每天都阳光明媚。最累的一天,他们走了36公里,晚上11点还在路上赶路。路灯昏黄,孩子们的脚步越来越沉重,但没有一个人喊停。吴广的脚底磨出了水泡,走路都疼。但他在孩子面前故意装得比实际情况更累,让孩子觉得自己比爸爸还厉害。“你看,爸爸都累成这样了,你们还能坚持,太棒了!”这种“示弱”的智慧,让孩子们找到了成就感,也找到了继续走下去的动力。经过耒阳的时候,他们把多余的衣服寄回家;到了韶关,连暑假作业都寄走了。行李越来越轻,脚步却越来越坚定。中间有几天真的走不动了,第二天早上起床时全身酸痛,不想动弹。但吴广知道,这个时候最不能退缩。“走,今天继续。”孩子们看到爸爸都这么坚持,也咬牙跟上。
最感人的一幕发生在终点。孩子妈妈从汨罗市开车到长沙南站,在那里等了整整7个小时。从晚上6点等到凌晨1点,期间不知道他们具体什么时候到,就这样干等着。“我当时真的很紧张,又激动又担心。”妈妈后来说。凌晨1点多,当三个人风尘仆仆地出现在长沙南站时,妈妈的眼睛瞬间红了。不是心疼,是骄傲。“妈妈,我们走到了!”儿子兴奋地跑过来,一脸轻松的样子。问他累不累,小家伙很认真地回答:“不累。”那一刻,妈妈知道,这一个月的担心和煎熬都值了。
这件事在网上引起了巨大的争议。支持的人说:现在的孩子太缺乏这种锻炼了,这个爸爸做得对。反对的人说:住酒店吃餐馆,这叫什么吃苦?纯粹是作秀炒作。还有人担心:这么小的孩子走这么远,万一出点什么事怎么办?说实话,每种声音都有道理。但评判一件事不能只看表面。住酒店确实不是最艰苦的条件,但对于8岁和10岁的孩子来说,每天走20多公里本身就已经是极限挑战了。更重要的是,这个过程中孩子学到了什么?
回到家后,最明显的变化是儿子开始主动做家务了。以前催半天都不动,现在不用说就会帮忙收拾。女儿也不像以前那么黏人了,遇到问题会先自己想办法解决。这些细微的变化,才是这次徒步最大的收获。当一个孩子能够坚持走完800公里的路程时,还有什么困难能难倒他呢?这种从内心深处建立起来的自信和韧性,是多少补习班都教不出来的。
每个家庭的情况不同,不是所有人都适合带孩子徒步800公里。但吴广这件事给我们的启发,值得每个家长思考。现在的孩子生活条件好了,但也失去了很多锻炼机会。我们总是担心孩子累着、饿着、受委屈,结果却让他们失去了面对困难的能力。真正的爱不是让孩子躲避所有挫折,而是陪伴他们去战胜困难。吴广在这一点🕐️上做得很聪明。他没有让孩子独自面对挑战,而是一路陪伴。当孩子想放弃时,他用自己的坚持做榜样;当孩子觉得自己不行时,他适时“示弱”让孩子找到成就感。这种陪伴式的挫折教育,比简单粗暴的“你必须坚持”要有效得多。
不一定是徒步800公里,但每个孩子成长过程中,都需要一次这样的“长征”——一个看起来很难,但通过努力能够完成的挑战。可能是坚持学完一门乐器,可能是完成一次长途旅行,也可能是克服对某样东西的恐惧。关键不在于挑战本身有多难,而在于孩子能够通过这个过程明白:原来我真的可以做到。这种体验一旦有了,就会变成孩子内心深处的宝贵财富。以后再遇到困难时,他们会想起那一次的成功,告诉自己:“我连那么难的事都做到了,这点小困难算什么?”
当然,我们也要承认现实。不是每个家长都有时间和条件带孩子徒步一个月,不是每个家庭都能承担这样的成本。但这不妨碍我们从这个故事中汲取养分。重要的不是形式,而是理念:给孩子设置一些有意义的挑战,陪伴他们去完成,让他们在这个过程中收获成长。哪怕只是周末带孩子爬一次山,坚持一个月不玩手机,或者每天跑步半小时,只要坚持下来,都会有收获。
吴广带娃徒步这件事,争议肯定还会继续。但在这个什么都讲究效率、什么都追求速成的时代,还有父亲愿意花一个月的时间陪孩子“慢慢走”,这本身就很难得。无论这种教育方式是否适合所有人,至少他们一家三口用脚步丈量了800公里的路程,用坚持诠释了什么叫“说到做到”。小儿子现在看到爸爸的眼神都不一样了,那是一种“我爸爸很厉害,我也很厉害”的自豪感。这种自豪感,是任何物质奖励都换不来的。或许,这就是教育最朴素的道理:不是告诉孩子道理有多对,而是带着孩子去体验,去感受,去收获属于自己的成长。毕竟,路是要一步一步走的,成长也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