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市西城区的佟麟阁路边,静静矗立着一座雕塑。这是一块伏有两只麒麟的怀表,怀表的时间永远停留在1937年7月28日下午2时30分,怀表的主人是全民族抗战爆发后牺牲的高级将领——佟麟阁。
喜峰口上的血色一战
佟麟阁,1892年10月29日出生于河北省高阳县边家务村一个普通农民家庭。目睹了八国联军烧杀抢掠中国百姓的战乱年代,1912年,佟麟阁响应辛亥革命,在河北景县投笔从戎,参加了爱国将领冯玉祥的部队。
“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这首响彻华夏的《大刀进行曲》,诞生于一场惊心动魄的战役。1933年春,日军三万人进犯长城喜峰口,不到半日便攻破长城防线。临危之际,佟麟阁为国民革命军第29军大刀队打下的基础,发挥了重要作用。
“当时日军的刀,刀身非常长,但是最怕近战,咱们的大刀适合近战劈砍。”喜峰口长城抗战博物馆馆长张国华介绍,由于武器缺乏,大刀成为当时容易获得并且称手的武器。29军军长宋哲元委托佟麟阁从北平请来一位镖师——李尧臣,担任29军武术教官,结合将士们使用的大刀特点,以及中国传统刀法,创编出一套“无极刀法”,在军中广为流传。
“大刀队”使用的大刀原型。新京报记者 林周楠 摄
1933年3月,日军从东北地区进犯华北,三万兵力进入喜峰口后,不到半天时间,中国军队千人的守城兵力剩下不到五十人,长城失守。军史作家萨苏谈起当时的战况表示:“如果喜峰口丢掉的话,日军就直接打到遵化一带了,这个时候整个长城线都会崩溃。怎么办?这时喜峰口的守军即29军做出了一个决定,夜袭日军。”
赵登禹作为喜峰口前敌总指挥,从队伍中精挑五百名彪形大汉组成大刀敢死队,趁着夜色绕过悬崖峭壁,杀进敌营,与日军展开了肉搏战。
“这场战役,我们大刀敢死队壮烈牺牲了四百七十七人,伤残二十三人,砍死砍伤侵略者近千人。战士们明知九死一生,却高喊着‘宁为战死鬼,不做亡国奴’冲上战场。”张国华讲述。
喜峰口战役只是一次局部胜利,最终日军还是突破了长城防线。《塘沽协定》签订后,伪政权控制了冀东地区,在29军和日军之间建立所谓的缓冲区,这使得日军的兵锋一直逼到了北平和天津周围。
怀表里的生死抉择
“这就是我祖父佟麟阁。”在佟晓冬珍藏的相册中,有一张黑白照片被塑封得非常严实。照片中,佟麟阁与几位军官站在一处房屋前,他们戎装在身,随身背枪,一副随时准备投入战斗的样子。佟晓冬说,照片拍摄于1936年,也是29军留下的最全一张合影。他从小就知道爷爷是一位民族英雄,牺牲在抗日战场上。
1936年,佟麟阁任29军副军长。当时形势极其严峻,只有北平的西南面还属29军的防守之地。为使29军作战部队全面进入备战状态,让对“和平”依旧抱幻想的官兵尽快觉醒,佟麟阁在深刻分析时局后指出,中日之战不可避免。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全民族抗战爆发。此后,日军假意谈判实则集结重兵,并于1937年7月28日向驻守在北平的29军发起总攻,轰炸机投下炸弹瞬间,南苑兵营成为一片火海。面对日军10万以上的兵力和几十辆坦克,佟麟阁亲自在前线率领官兵顽强抵抗。
“爷爷当时在南苑兵营,它是一个训练基地,里面很多都是学生兵。”佟晓冬说,由于南苑兵营当时的军事设施不算完善,士兵们坚守两天后开始撤退。撤退中,佟麟阁遭遇了日本轰炸机“追踪式”打击。“当时爷爷的腿被炸伤了,他的警卫员说要背着他走,背着他回军帐。爷爷说这时候我不能走,我走了这些孩子们怎么办?”佟晓冬讲述佟麟阁生前最后时刻。
牺牲前,佟麟阁将贴身的怀表交给了副官王守贤,让其转交夫人,意思即为告诉夫人,这个时刻自己不能离开战场。提到爷爷牺牲的时刻,佟晓冬眼眶中一直噙着泪水,“劝不走爷爷,警卫员就撤退了。他眼瞧着有40多架飞机在超低空飞行,轰炸南苑兵营,在爷爷身边一颗炸弹爆炸了。爷爷的左臂被炸掉了,脸上血肉模糊,躺在高粱地里不能动弹。”
“这块怀表从未离开过爷爷。”佟晓冬轻抚着泛黄的照片说,奶奶看到那块怀表就知道爷爷可能遭遇了不测,因为这块怀表是爷爷的贴身之物,他十分珍惜并且随身携带,如果不是受到重伤,怎么可能由他人带回来。这块贴身怀表也成为佟麟阁留给家人唯一的遗物,时间永远停留在了1937年7月28日下午2时30分。
北京市西城区的佟麟阁路边,矗立着佟麟阁怀表的雕塑。新京报记者 杨得超 摄
隐匿寺院的将军陵墓
6月的北京香山暑气未起,山林荫蔽,山脚下静静安放着佟麟阁将军的陵墓,墓碑上写着抗日烈士几个大字。1937年佟麟阁将军牺牲之后,为了躲避日军对其家人的追杀,有很长一段时间他的遗体隐没在北平一间寺庙的后院中。
“28号爷爷战死以后,29号北平沦陷,这时候就停战了,跟日本人又开始谈判。爷爷的遗体就在这天夜里被抢回来。当时家住东四十条,我父亲他们都看到了,连衣服都打烂了,全家痛哭流涕。”佟晓冬说,“当时请了一位大夫到家里给他擦洗,擦洗完后,将爷爷的遗体临时放置在原本给老祖准备的一副寿材中,连夜送到了当时叫柏林寺的寺院。敲开门后,柏林寺的一位老方丈毅然决然地说,既然是打日本的将军战死了,寺庙一定负责到底。”
“寺里有一个后花园,他挖开一个坑,把爷爷的棺材放到里面,上面砌了一个花池,并压上了一块石碑。”这座隐匿的墓地却没有佟麟阁的名字。“就这样一直隐姓埋名,奶奶他们有机会就去偷偷祭扫,怕被发现告密。”佟晓冬说,直到抗战胜利后,佟将军的陵墓才从柏林寺取出,安置在香山。
家书里的家国大义
佟麟阁殉国后,中国共产党给予了他很高的评价,也包括同时牺牲的赵登禹。新中国成立后,追授佟麟阁、赵登禹等人为抗日阵亡革命烈士。
在佟家珍藏的文物中,一封家书尤为珍贵。“大敌当前,此移孝作忠之时……”佟麟阁写下的这封信,成为理解那个年代军人情怀的钥匙。信中既嘱托妻子代尽孝道,又表明“马革裹尸”之志,字字千钧。
“爷爷常说,荣辱系一人者轻,系国家民族者重。”佟晓冬望着爷爷、奶奶和父亲的合影深情地说,他一生爱家,爱我的奶奶和孩子,他本可以和家人安稳过一生,但日本侵略者逼着他们走上了战场。
军史作家萨苏评价:“佟麟阁和29军将士的牺牲,让日军看到中国军人‘不畏牺牲’的精神。”这种精神化作《大刀进行曲》的旋律,化作南苑学兵团与日军拼刺刀的呐喊,最终汇聚成全民族抗战的洪流。
如今,站在佟麟阁路上,怀表雕塑仍在无声地诉说着峥嵘岁月。八十八年过去,麒麟守护的时间依然静止,但这座城市的时间不断向前,或许这就是最好的纪念。
■ 记者手记
脱下戎装的佟麟阁 是一位宠妻爱子的好男人
佟麟阁的孙子佟晓冬已年逾七旬,大半辈子都在研究爷爷的生平和抗战的历史。佟晓冬家里很整齐,墙上挂着爷爷生前写的诗和一些书法作品,家里最显眼的地方放着他最喜欢的一张照片,照片里爷爷穿着便装和奶奶、他父亲坐在一起。
从小和奶奶一起长大,佟晓冬听了很多爷爷的故事,有大刀队的辉煌时刻,也有死守军营的事迹。但采访中,最打动我的还是佟晓冬讲述的那个爱妻子,爱孩子,爱生活的佟麟阁。
佟晓冬说,1933年,爷爷、奶奶在张家口居住,爷爷送给奶奶一对手镯,镯身刻着两行小楷:“瑞卿夫人随我二十年,戎马颠簸,受尽危艰……镌此数语,永志不忘”。爷爷牺牲后,这对手镯也成了奶奶为数不多的收到的爷爷送的礼物🎁。说到这,佟晓冬眼眶泛红,后仰着脸尽量不让眼泪在镜头前落下。“爷爷其实可以不回去打仗,他可以和我们好好活着。”
1937年7月28日,佟麟阁在南苑指挥突围时壮烈殉国。临死前他托人把自己贴身的怀表转交妻子,在那一刻,佟麟阁的抉择已定,在家与国之 间,他用生命选择了后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