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仍在狂飙 跨界业务强势增长!一条微博意外引发空调行业争议。8月15日,有博主援引奥维云网数据称小米空调7月线上份额超过格力,小米公关部王化、总裁卢伟冰相继转发表态,随后格力市场总监朱磊反驳此事,并称数据不实,查询结果仍显示格力保持领先。原博主“@晓春哥XCG”回应称,此事源于奥维云网更改了数据罗盘的统计口径,不少同行都看到并截图留存,不存在编造数据的情况。几方隔空交锋后,事件真相愈发扑朔迷离,但可以确定的是,跨界到空调行业的小米已成为传统厂商的心腹大患。
类似的事情在多个行业中上演,主角🎭️都是小米。8月19日晚间,小米发布2025年二季度财报,期内营收达到1160亿元,同比增长30.5%;经调整净利润108亿元,同比增长75.4%。财报显示,小米集团期内空调、洗衣机、冰箱三大类产品出货量分别增长60%、25%和45%。智能汽车业务相关收入达到212亿元,毛利率提升至26.4%,远超市场预期的23.5%。本季度小米汽车业务的经营面亏损收窄至3亿元,预计下半年可实现单季盈利。
尽管如此,上个季度小米并非无短板。受智能手机行业低迷影响,该季度小米智能手机业务收入455亿元,同比下滑2.1%。尽管在二季度,小米是国内市场中唯一出货量正增长的厂商,但这家誓要冲击高端的公司,眼下似乎无法避免地陷入“保量”或“保价”的抉择。
今年第二季度,“618大促”节点叠加国补政策,让消费电子行业的竞争异常激烈。结合财报及行业数据来看,小米无疑是赚得最盆满钵满的那个。IoT与生活消费品业务营收同比增长44.7%至387亿元,其中可穿戴产品同比增长70.9%,平板电脑收入同比增加41.4%。大家电66.2%的营收增长尤为显著。小米“IoT与生活消费品”业务在集团总营收占比进一步提升至33.4%,已大有与智能手机业务平分秋色的态势。
过去几年,小米通过“爆品模式”将跨界领域化为新的增长极。在《雷军创业思考》一书中,雷军详细解答了他所推崇的“爆品模式”,其中一个重要的方法论是“力出一孔”,即在一个行业中集中资源打造1-2款现象级爆品破局。带入到空调行业中,小米在今年6月发布“米家空调Pro”后,在渠道侧的资源全部投入到这款产品上,这样可以反复强化用户认知,快速摊平运营成本。这种打法对于传统家电厂商来说难以应对。从行业数据来看,二季度国内空调出货量为14.2%,而小米则以60%的增长一骑绝尘。
小米也在积极推动“生态联动”。对于追求家居智能化的年轻人来说,这种生态上的统一性让“硬装结束,雷军进场”成为共识,即使不是小米手机的用户,在家电选择上也会更加青睐这个品牌。拥有五件及以上链接至小米AIoT平台设备(不包括智能手机、平板及笔记本📓电脑💻️)用户数为2050万,同比增长26.8%。
小米智能汽车业务在本季度表现亮眼。6月,小米首款SUV车型Yu7发布后,开售18小时锁单量突破24万台,推动二季度小米汽车业务收入暴增233.9%,达到213亿元。小米启用多供应商策略获得更多议价权、优化生产流程等措施,使得智能汽车业务毛利率达到26.4%。横向对比下,零跑、小鹏、理想三家造车新势力在今年一季度的毛利率分别为14.1%、20.5%、15.6%。
相比之下,小米本季度在手机市场的日子并不好过。财报显示,今年二季度小米智能手机业务营收降低2.1%至455.2亿元,结束了连续7个季度的增长。根据第三方调研机构IDC的统计数据,今年二季度中国大陆手机市场出货量为6886万台,同比下降4.1%。造成这一局面的原因可能有二:一是国补前多次推广“消费券”和“以旧换新”活动提前透支了消费者的换机需求,二是近年来智能手机产品接近“水桶机”概念,导致用户换机周期延长至33个月。
在此背景下,小米选择了阶段性的“保量”策略。比如在“618大促”期间,Redmi系列主力机型K80的起售价格从发布时的2499元直接降至1600元价位档。此般操作下,小米成为二季度唯一保持正增长的国内厂商,但智能手机ASP同比下降2.6%,为1073.2元。与此同时,智能手机毛利率也下降了0.6个百分点,为11.5%。
小米近年来针对智能手机业务主推高端化,并且卓有成效。从本季度来看,小米在国内市场4000-5000元价格段的市场率排名第一,同比提升4.5个百分点至24.7%;在5000-6000元价格段市场占有率提升6.5个百分点至15.4%。然而,想要在市场低迷期护住大盘,就不得不对中端机型及入门机型进一步降低价格,以维持市场占有率,而这又会抵消掉旗舰机型的毛利率及ASP。
未来一段时间内,小米只能保持这种比较“拧巴”的状态。“保价”还是“保量”对于小米来说不是一个单选题。一方面,小米对于冲击高端的态度非常坚决。这从两点🕑️上可以看出:首先小米在今年积极推动自研芯片的落地,研发团队已经开始玄戒O2的研发工作;其次在“人车家生态”格局下,考虑到小米汽车超过25万的ASP,高端智能手机阵地绝对不能缺位。与此同时,至少到2026年底,小米的智能汽车业务都将处于上升阶段。如果智能手机市场份额丢失,必将被外界无限放大,因此小米也需要继续用中端、入门机型在价格战中血拼。短期内国内智能手机行业恐怕很难再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