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最毒"的蚊子为何批量北上 气候变化助长其扩张!今天是“世界蚊子日”,设立这个纪念日并非为了庆祝,而是因为蚊子对人类构成了严重威胁。从古老的疟疾、黄热病到近年流行的登革热和基孔肯雅热,蚊子携带的多种致病体每年导致数十万人死亡。
令人担忧的是,蚊子似乎越来越适应环境,其活动范围正逐渐向北扩展。今年夏天,北京居民普遍感到蚊子数量增多且难以消灭。与以往常见的淡色库蚊不同,今年许多居民遇到的是体型更小、反应敏捷且叮咬后留下的包更大更痒的白纹伊蚊。北京市东城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研究显示,2014年时白纹伊蚊在东城区的比例不到30%,而到了2023年已上升至43.08%。
白纹伊蚊,又称“花蚊子”,因其黑白相间的花纹和原产地东南亚而得名。这种蚊子不仅在北京的数量增加,在全国其他地区也呈增长趋势。白纹伊蚊携带的病原体种类繁多,包括登革热、黄热病、寨卡病毒感染等,覆盖了出血热、神经系统疾病和发热综合征等多种类型。
气候变化是蚊子扩张的主要推手。尽管高温会缩短蚊子寿命并降低繁殖能力,但整体来看,气温升高延长了适宜蚊子生存的时间。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研究发现,随着气候变暖,白纹伊蚊的分布范围正在扩大,预计到2050年将覆盖国内几乎所有人口稠密地区。
除了气候变化,城市化进程也为蚊子提供了更多孳生场所。频繁的降雨增加了积水区域,为蚊子提供了理想的繁殖环境。此外,长时间使用驱蚊产品导致蚊子产生了抗药性,使得传统驱蚊方法效果减弱。
针对这些问题,专家建议采取综合防治措施,包括环境治理、化学防治和物理防治相结合。例如,清除积水、使用纱门纱窗和蚊帐等方式隔绝蚊子。此外,生物防治手段如释放绝育雄蚊和不吸血华丽巨蚊也在一些地方得到应用。
虽然科学技术不断进步,但完全灭绝蚊子仍然面临诸多挑战。研发疫苗和新型灭蚊药物是当前研究的重点方向。个人防护方面,定期清理积水和个人防护措施同样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