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夏天,气温和天气成了很多人最关心的话题。科普博主“中气爱”视频的评论区里,充斥着普通人对于反常、极端天气的感叹和疑惑。某种程度上,过去的15年里,“中气爱”见证了普通人切身感受极端天气的变化。
“中气爱”的全称是“中国气象爱好者”,它的历史可追溯至2002年建立的“台风论坛”,2010年开设微博账号后,2013年,这个以气象等专业研究生为主的团队,在新媒体平台正式改名为“中气爱”。
作为“台风论坛”的管理员和“中气爱”的主创,郑远说,最早的“中气爱”以台风为主,7-9月是科普创作高峰。但随着极端天气增多,他们变成了一个“全天候博主”,夏天主要讲台风和暴雨,冬天主要关注寒潮和雪,春秋写强对流等等。
未来几年里,全球变暖对普通人生活的影响还将越来越显著。郑远解释,“变暖”不仅仅是温度升高,也常常表现为更大的波动,表现为极端天气的频发。他建议,每个人都应该了解一点🕐️气象知识,对气候和气象更加关注,以便更好地应对极端天气带来的灾害。
以下是本刊与郑远的对话:
文|芮遥
三联生活周刊:以你自己为例,对气候的体感是如何让你对气象产生兴趣,并且最终进入专业气象科普领域的?
郑远:我和“中气爱”团队很多成员一样,从小就对天气感兴趣。上小学时,我发现,夏天的台风怎么和冬天冷空气的风感觉不一样——台风来时,一般是偏东风,风向会变,比较温暖湿润,而冷空气凉爽干燥,风向也更为固定。这引发了我的好奇,想方设法找各种资料去看。
我印象很深的是,1992年夏天,“9216号”强热带风暴引起了整个华东的风暴潮。它强度也不高,为什么影响这么大?它是在台湾和福建登陆的,为什么江苏的风暴潮会这么厉害?我反复看央视的天气预报、气象信息节目以及当时一切市面上能找到的气象资料,也没找到我满意的答案,更没找到9216号台风更多的资料。
《台风俱乐部》剧照
上大学之后,我能接触的资料多了很多,但那种面向普通人的气象科普文章还是太少。就在这时我加入上海台风所办的“台风论坛”,和小伙伴们一起追击台风,撰写科普分析文章,自此就走上了科普的道路。
“台风论坛”和后来的“中国气象爱好者”平台,为很多气象爱好者提供了一个了解气象知识的渠道,很多人甚至在大学选择学习气象专业,又加入了我们的团队,比如联合主创傅正航。
三联生活周刊:这两年,公众对气候和天气的关注度越来越高,随着互联网上更多相关内容的传播,气象专业似乎越来越热门了,你怎么看这个趋势?
郑远:我们展现出来的天气现象很有趣,但实际上,气象专业比较艰深,有一定门槛,而且相对有点枯燥。此外,它对数学、物理的要求很高;这几年,人工智能对气象的影响很大,人工智能在气象里面的应用也很多,它对计算机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了。
就业方面,气象事业是科技型、基础性、先导性社会公益事业,气象产业目前还在发展之中。体制内气象部门的需求是很稳定的,随着气象高学历人才的增加,气象部门的就业门槛肯定也是水涨船高的。特别是现在东部省级和市级的气象局,一般都是要求研究生以上;甚至江浙沪的气象局,有的县局都招到硕士、甚至博士了。
想要学气象专业,还是建议结合自身特长和兴趣,能不能把数理、计算机学好?并且对它的就业前景有一定了解之后再慎重选择。
三联生活周刊:近年来极端气候频发,气候变化经常成为热点,但与此同时,反常天气也好像慢慢成为了一种新常态。从科学的角度来说,哪些气候变化现象对普通人生活的影响最显著?
郑远:我们说的“变暖”,它不仅仅是单一的温度升高的“变暖”;它也常常表现为更大的波动,以及更多极端天气的出现。
对普通人来说,最明显的感受就是,首先暖冬越来越多,夏天也越来越热。以今年为例,温度其实不算很高,但是今年湿热开始的很早,比如北京从7月上旬就开始了。在东北,六月下旬、学生还没放暑假的时候就来了一波桑拿天,“东北该不该装空调的讨论”还上了热搜。
此外,极端天气的强度也往往超出预期,出现了一些前所未有天气现象。比如去年的台风“贝碧嘉”,是1949年以来影响到上海市区的最大的台风;以及非常极端的短时特大暴雨越来越频繁,特别是在北方,比如2025年的郑州暴雨、2023年的京津冀西部的暴雨和2025年京津冀东北部山区的暴雨。
《气象厅的人们》剧照
三联生活周刊:2010年开通微博账号后,“台风论坛”从一个台风爱好者的社群演变成了具有广泛影响力的“中气爱”科普平台。这个过程中,公众意识变化的关键转折点是什么?
郑远:我们开始做微博的第一年,相当于原本“台风论坛”的延伸——把原来台风论坛的讨论组和回顾内容放上去,但因为这些内容是以爱好者为出发点,有很多气象术语、气象爱好者的行话,普通的公众看不懂。但大家对于天气、气象还是很关心的。
2011年开始,我们开始针对大众创作内容,主要是对实时天气现象的科普分析,以图文形式的短评为主。最开始,我们还是主要关注台风,80%—90%的内容都和台风有关,那7-9月的台风高发季就是我们创作高峰。但随着气候变化的趋势开始显现,极端天气增多,大家经常在私信、评论里要求解读,我们就变成了夏天讲台风和暴雨,冬天关注寒潮和雪,春秋写冷空气、对流降雨的“全天候博主”。
第一个转折点是在2016年1月下旬,一股超级寒潮席卷我国中东部,让广州市区飘起了雪。这种反常的天气让我们的很多读者感到惊讶,有些人给我们提出了非常好的问题:“为什么气候变暖还会出现这种情况?是什么引起的?能不能详细讲?”在这前后,我们就开始长图文的创作,向大家更详细的讲解天气。
《瑞草洞》剧照
这种变化背后,一个是因为极端天气频发,更多的人对于气候变化有了实感——广州下雪之后,当年阜宁又遭遇了历史罕见的龙卷风,公众对强对流天气的关注也开始提升。另外,新媒体的发展让公众有渠道去了解有关气象和气候的内容,很多人和小时候的我一样,对气象有一些好奇,我们创作的内容刚好满足了他们的需求。
三联生活周刊:近几年,“中气爱”又开始创作视频内容,所触达的受众也更为多样化。在过去这几年中,公众对气候的关注度和意识有变化吗?
郑远:我们从2025年开始零星地尝试做视频内容,2025年郑州暴雨时,我们做了一期解读视频,公众的关注度很高。我们感觉到,极端天气对于公众生活的影响越来越广泛了,对极端天气的体感让更多区域的人开始关注气候变化。
2022年开始,我们开始做长视频内容。当年全国普遍出现了极端高温,大家对高温天气的关注前所未有,我们在七月和八月创作了多个视频解读高温。极端高温刚结束,十月份,很多地方又遭遇了史上最早的寒潮侵袭,淮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出现了大范围的20度以上降温区。当年的这一波极端天气,可以说是将公众对气候的关注度又推高到了另一个等级。
这类解读视频受到欢迎,反映出很多公众仅仅是关注天气了,而是希望了解原理,希望我们多做一些宏观气候变化的科普。另外,很多人也很关心原理背后的最新研究,希望了了解到更多的科研成果,所以我们后来又增加了科普和科研相融合的内容。
受访者供图
做视频这几年,我们最受关注、最出圈的视频恰恰都是信息点密集、最有干货的视频。这背后是两方面的因素共同作用——极端天气越发频繁,公众的关注度增加、求知欲更为旺盛。
三联生活周刊:你们是通过什么样的方式,将气象背后的原理与大家的体感相联系,让气象科普更“接地气”呢?如何平衡科学严谨和通俗易懂?
郑远:第一个方式是通过影像,这是我们做视频之后才有的。我们从大家身边的天气现象入手,让大家更直观的感受到极端天气的后果。第二个是用丰富的数据来可视化,把枯燥的原理变成彩色动态图,比如高温色斑图、水汽图,比讲解它背后的公式和规律好懂多了。
受访者供图
我们也通过和读者的互动中不断改进我们的内容。比如长视频信息点过于密集,我们就把它拆开,用更扁平化的方式来单点输出。用简单的方式表达,并不意味着削弱了科学性。科学不科学看内核,只要内容的内核是科学的,表达方式可以更通俗一点🕐️。只要我们保证我们把这个事是完全弄通了,没有一点🕐️含糊,科普中的科学性和通俗性就可以兼顾。
三联生活周刊: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所获得一些和气候有关的信息似乎是彼此矛盾的,比如全球变暖与极寒天气的并存,你认为气象科普能否影响公众认知?
郑远:科普的力量是长期的。影响公众认知并不容易,不可能通过几条爆款视频就能做到。气象科学本身就是有门槛的,我们也是在做科普的过程中,不断地摸索更好的视角、内容和形式。以前我们做内容,可能会默认有些东西是很简单、很基础的,简单到都不需要再讲。但从大众来说,这些恰恰是他们所需要的。
大众认知的改变,是以知识积累为基础的。这不是一朝一夕之功,要通过持续的科普让大家的知识积累更丰富,慢慢地,他的认知就会改变。而不是说他认为A等于B,你说A等于C,他就马上就听你的,我们要做的是把B和C之间的路径铺出来,并且要长期要坚持去做。
让我们欣喜的是,现在确实有更多人更加关注极端天气和气候变化。另外,了解一点🕐️基本气象知识的人也越来越多了,认知就很容易提升,他会自己找到从B到C的通路。
《玫瑰的故事》剧照
三联生活周刊:未来五到十年里,哪些气候变化对普通人的影响可能加剧?普通公众应该如何应对?
郑远:一是持续变暖,高温天增多,暖冬更常见。当然不是每一年都越来越热,但是把趋势线拉长一点🕐️,它大概率是往上的。
二是北方湿润化趋势越来越明显,极端暴雨事件可能更为频繁。尤其是京津冀北部、内蒙古东部的部分地区,局部年降水量达800至1000毫米,甚至1000毫米以上,已达到甚至超过江淮之间的水平。当地难以承载如此多的降水,可能会造成意想不到的风险甚至灾害,会影响很多普通人的生活。
《岁月神偷》剧照
三是各地的极端天气可能都会增多。沿海地区,台风可能会更加难测,更容易出现近海增强现象。截至8月中旬,2025年的几个登陆台风,无一例外都出现了近海增强。在多个天气系统相互作用下,内陆的极端暴雨或极端高温更容易出现,比如前段时间的“热穹顶”现象,在陕西地域像一个罩子罩住了热空气,所以西安出现了42.3度的破纪录高温。
对于公众来说,希望大家更加重视天气和气候,获取基本气象知识。最后,天有不测风云,有时候“小题大做”要把“亡羊补牢”来的更好,每个人都应该做好极端天气的灾害防御,对自己的安全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