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大学遇招生难 难在哪 生源减少挑战大。当一所民办高校计划招收100名学生,但实际投档人数只有50人时,招生官会优先考虑学生的综合素质还是完成招生目标?答案显而易见。近年来,一些民办高校在招生上遇到了困难,甚至没有资格“筛选”考生。
今年,在广东、广西、云南等多个省份,部分民办高校不得不启动多轮征集志愿。例如,广西的部分民办高校在最后征集志愿时取消了文化录取最低控制线限制;云南的一些民办高校甚至启动了第六轮征集志愿。这些高校的录取分数线普遍比最初降低了30分或40分。
这种现象不仅出现在两广和云南,其他省市也存在类似问题。背后的原因多种多样。一方面,部分民办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不理想。2023年开始,连续三年大学毕业生人数超过1100万人,今年更是突破1200万人。面对如此庞大的毕业生数量,就业市场却没有相应扩大。一些民办高校毕业生就业相对更难,导致考生填报这些院校的积极性下降。
笔者的一位亲戚的孩子去年入读某民办院校,但他所学的专业并不是自己理想的。今年上学期结束后,他决定退学。他认为毕业后学校的毕业证书无法为他就业加分,不如早些找工作,哪怕薪酬较低,至少可以节省学费。于是,他在父母的帮助下进入了一家同乡的公司打工,打算以后根据工作需要再进修。
这种情况在中西部省份的农村地区并不罕见。一些原本可进入大学就读的高考学生选择放弃,早早进入社会,导致包括部分民办院校在内的高校生源减少。
另一方面,部分民办高校的专业设置高度雷同,不少专业是在市场需求旺盛时一哄而上开设的,如电子商务、国际商务等。如今,这些专业已远超市场需求,成为“天坑”专业,让许多考生避之不及。
此外,民办高校的学费昂贵也是众所周知的问题。年均学费在2万元至3万元之间,个别学校甚至更高。加上生活费,一年花费可能达到5万元左右,这对许多家庭来说是一笔沉重的负担。
除了上述原因,还有一个重要客观因素是高考考生人数在减少,未来将给包括民办院校在内的大学招生带来更严峻的挑战。自1999年大学扩招以来,国内高考考生人数总体呈上升趋势,但在2025年将迎来第二次向下的拐点。预计2025年全国高考报名人数将减少7万人。
招生困难使得部分民办高校运营艰难,近几年已经出现少数民办院校关闭或被合并的情况。不过,这些变化是民办教育所要承担的风险和考验。未来,一些办学机制差、与市场需求脱节的民办本科院校可能会更加艰难。同时,一些民办本科院校也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例如,一些民办高校果断砍掉不适应社会需求的专业,新设符合市场需求和学生发展的专业;还有一些民办学院调整整体格局,如师范院校转为高职;还有一些民办学院取消学历教育,转而为特定人群提供职业培训。例如,上海工会管理职业学院已取消全日制普通高校的学历教育功能,转做工会干部培训。
当前,民办高校确实面临着招生遇冷的现实,但正如一些教育专家的观点,我们不能因此唱衰民办学校或污名化民办教育。民办教育是我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应鼓励民办院校走多元化、特色化办学之路,为受教育者提供更多差异化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