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8日,有网友在某二手交易平台上发现疑似“科考人员”售卖从南极带回的地衣,并质疑此行为破坏南极生态。中国极地研究中心工作人员回应称已向平台发送律师函,违规商品已被下架。关于售卖者是否为科考队员,仍在调查中。
该商品描述为“整箱南极地衣,长在石头上,一百年长1毫米,共约11块,南极原装”,售价22500元。媒体记者还发现单块南极地衣售价520元。卖家账号主页除售卖地衣外,还有南极考察队服、南极科考队徽章等商品,已有南极地衣售出记录。
媒体记者以买家身份咨询时,卖家先称地衣是今年从南极带回来的,后又改口说是云南树林里的地衣,与南极地衣同类型但并非来自南极。19日,该卖家主页的商品已下架。
若最终证实所售地衣确为南极带回,售卖者可能面临行政或刑事处罚。根据国际公约和国内法律法规,南极仅限和平与科学用途并严格保护,禁止随意采集动植物标本(除非科学目的获特别许可),严禁商业性采集和买卖。我国《南极活动环境保护管理规定》也明确禁止采集和带出南极陨石、岩石、土壤及化石,以及猎捕或获取南极哺乳动物、鸟类、无脊椎动物及植物的整体或部分样本。
消费者若购买了声称是“南极地衣”的商品,后发现商品货不对板,并非来自南极,可要求退货退款、商品价款三倍赔偿,还可向平台投诉、向市场监管部门举报或向人民法院起诉维权。
对于二手交易平台而言,在此次事件中,平台有对交易商品进行实质审查和保护消费者的法定义务。平台需动态更新敏感词库,扩充并细化违禁品数据库,提升技术审核能力,建立人工与AI双重审核机制,推行“负面清单”与“资质备案”制度,优化举报响应机制等。为防止类似事件发生,还需构建全链条治理体系,包括堵住平台审核漏洞,强化科考人员纪律约束与样本溯源,通过科普宣传提升公众保护意识,畅通举报渠道、设置奖励机制,让用户参与守护极地生态。
南极生态系统是地球最后一块“天然实验室”,其独特性与脆弱性决定了任何微小的人为破坏都可能造成不可逆的环境破坏。守护这片净土,需要每个人都做到行为自觉,为构建人类和环境和谐相处的命运共同体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