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话题“一定要关闭免密支付和自动扣款”冲上社交平台热搜,关于免密支付功能的讨论再次引起广泛关注。多名网友在网上分享经历,称自己的电子设备在开通免密支付后遭到盗刷,支付宝、微信等平台无故出现多笔扣费,金额从几千元到几万元不等。
免密支付是指用户在进行支付时无需输入密码或进行其他认证,直接完成交易的一种支付方式,旨在简化操作步骤。然而,这一便捷功能背后隐藏着风险。对于部分不熟悉免密支付操作和风险的用户来说,使用这项功能可能在不经意间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甚至被不法分子利用。
不少用户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开通免密支付功能,随后面临乱收费的问题。这种情况常见于电商平台、会员开通以及二手交易平台等。儿童和老人也是免密支付风险的主要受害者,未成年人在未经家长同意的情况下使用免密支付,老年人则因误触开通而遭受损失。黑猫投诉平台显示,涉及免密支付的投诉多达6.4万条,许多用户认为免密支付是“霸王条款”,不仅难以取消,还在未充分告知的情况下让用户开通。
中国网络支付用户规模已达10亿人,免密支付渗透率较为稳定。中国支付清算协会发布的报告显示,免密支付在移动支付用户中接受度较广。如果免密支付存在风险,潜在受害者人数将难以估量。公安部刑侦局曾建议广大公民关闭微信、支付宝的免密支付功能,中国消费者协会也提醒消费者谨慎使用免密支付,避免资金损失。
尽管官方多次提醒免密支付的风险,但许多平台依然大力推荐用户开通免密支付和自动扣款功能。支付宝、微信、美团、京东、滴滴、抖音、携程等平台均提供此类服务,几乎覆盖衣食住行全方位消费类别。用户在支付过程中容易无意间开通免密支付,而解绑过程却非常繁琐。以微信为例,解除免密支付需要六个步骤。不同平台的解绑逻辑和操作界面有所不同,增加了用户的解绑难度。有些平台还会反复“挽留”用户,询问关闭理由并承诺改进。
资深信用卡💳️专家董峥表示,免密支付会加速消费者的误判。清华大学消费金融研究院调研显示,免密支付用户客单价提高了18%,但退货率增长了40%。自动扣款功能则帮助商家留住“回头客”。有头部平台因默认开通免密功能年增收超百亿元。
针对免密支付和自动扣款问题,国家已有相关规定。2024年7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实施条例》要求经营者在消费者接受服务前显著提示。尽管如此,仍有平台阳奉阴违。一旦发生盗刷行为,用户追责困难重重。平台常以得到用户授权为抗辩理由,用户需经历复杂的举证流程且承担高额成本。在一些盗刷案例中,各个环节暴露出风控缺失的严重问题。例如,在苹果账号盗刷事件中,支付机构和银行放松了风控措施,导致不法分子的盗刷行为无人拦截。
平台方应严格按照国家要求,尊重消费者在支付上的自主权,并在免密支付和自动扣款相关功能上尽到提请义务。支付机构和银行需加强风控措施,确保对异常交易实施重点监控,共同守护消费者的钱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