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事长余惠勇教育消费者之后 百果园半年报出炉:再闭店超千家,净亏3.42亿!百果园董事长余惠勇曾表示:“不会去迎合消费者,我们走在教育消费者的路上。”然而,不到两周后,百果园发布了2025年中期业绩报告,显示公司上半年亏损3.42亿元,门店数量持续减少,现金流也转为负数。这份财报让余惠勇的言论显得颇为尴尬。
百果园2025年上半年财务表现不佳。报告期内,公司总收入同比下滑21.8%,降至43.76亿元,零售总额从去年同期的67.48亿元降至57.11亿元。毛利润从6.19亿元降至2.16亿元,降幅达65.1%,整体毛利率由11.1%降至4.9%。最终,百果园录得归属于股东的净亏损3.42亿元,而去年同期则盈利8851万元。每股基本亏损为23.43分,去年同期为每股盈利5.83分。
财务健康指标也出现预警。经营性现金流由去年同期的净流入2.78亿元转为今年的净流出1.23亿元,显示公司自身“造血”能力出现问题。公司解释这与关闭门店、结清贸易应付款项有关。因净亏损导致总权益缩水,公司的资本负债比率已从2024年底的89.3%攀升至103.5%,债务压力增加。
运营效率指标普遍恶化。存货周转天数从10.9天增至12.3天,应收账款周转天数从34.2天增至35.8天。应付账款周转天数从14.1天显著增至21.5天,公司称这是延长了结算政策,但通常这种做法与企业面临现金流压力有关。因加盟店关闭,坏账风险激增,金融资产减值亏损拨备净额从890万元增至3990万元,增幅高达348%。
尽管全渠道会员总数增至9300万以上,抖音等线上渠道零售额也增长了29.32%,但核心付费会员数却同比锐减32.9%,降至约71.9万。这直接反映了消费者对高价产品的付费意愿正在降低。业务结构上,公司对水果销售(占总收入98.5%)和加盟门店(占总收入70.3%)的依赖度很高,风险集中。国内2B业务销售额同比增长2.7%,部分对冲了海外业务下滑19.6%的影响。
成本重组伴随巨大代价。为应对危机,百果园进行了裁员和业务收缩,销售及研发人员减少,相关费用分别同比下降13.3%和29.9%。但由于支付了大量裁员遣散补偿,管理费用反而增加了28.2%,公司重组带来了巨大的短期成本。
财报数据之外,终端门店的实际客流也呈现出复杂的一面。中期报告发布当晚,济南一家门店在探访的35分钟内共有8名消费者和1名外卖骑手进入门店。尽管公司整体面临困境,但部分终端门店在晚间依然保持着一定频率的客流和线上订单。
百果园当前的困局源于其过去依赖的商业模式难以匹配新的市场环境。百果园的崛起受益于中国过去二十年的“消费升级”浪潮,首创的水果分级体系和“三无退货”政策成功塑造了高品质、高溢价的品牌形象。然而,当市场风向转向“性价比”,百果园的高价定位成为负担。公司在2024年试图通过“黄金十年”战略继续强化高端定位,包括大规模门店焕新,但这次战略投入并未获得市场认可,反而使销售费用激增25.5%。
市场反馈很直接:“几十元一斤的阳光玫瑰和市场上几块钱的没太大区别”。当消费者不再为品牌溢价买单时,百果园过去几年稳定在11%左右的毛利率,在2024年首次跌破两位数,降至7.4%。为挽救业绩,百果园在2024年下半年被迫调整战略,开始强调“高品质与高性价比”。这一战略上的摇摆,直接冲击了加盟体系。由于单店盈利能力下滑,加盟商亏损闭店的消息频传,公司也开始主动收缩门店网络。财报显示,在截至2025年6月30日的一年里,该公司净减少了1639家零售门店,总数从6025家降至4386家,降幅高达27.0%。
面对困境,百果园仍在尝试自救。公司继续投入自有品牌建设,品牌数量从42个增加到51个,相关销售额占门店零售总额的14.9%。资金方面,2023年上市募集的资金尚有1880万港元未使用。面对亏损,董事会已决定不派发中期股息以保留现金。
每股23.43分的亏损、32.9%的付费会员流失、27%的门店收缩,以及由正转负的经营现金流,这些数据是市场给出的最直接回应。公司能否走出困境,关键在于能否真正调整姿态,理解并满足当下消费者的真实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