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民存款暴跌老百姓的钱都去哪了!7月份,居民存款突然减少1.11万亿元,创下单月最大降幅。这笔巨资并未消失,而是转向了非银金融机构,其存款增加了2.14万亿元,创下十年新高。资金主要流向股市、基金和理财市场,甚至有00后股民高呼“存钱不如炒股”。利率跌破1%的存款正被年轻人抛弃。
银行系统经历了一场罕见的存款大撤离。央行数据显示,居民存款单月减少1.11万亿元,相当于每天有360亿资金流出银行。与此同时,非银行业金融机构的存款激增2.14万亿元,刷新近十年纪录。这种“一减一增”的极端反差被称为“存款搬家”,背后的原因是存款利率的断崖式下跌。
目前,国有大行一年期定存利率仅为0.95%,三年期利率为1.35%。相比之下,银行理财年化收益达2.12%,纯债基金收益在2%-3%,两者利差扩大到80个基点以上。存款的“保本”优势不再明显。
资金最先涌向的是股市。7月A股三大指数集体大涨:沪指上涨3.74%,深成指涨5.20%,创业板指暴涨8.14%。沪深两市成交额分别突破15.6万亿和21.4万亿,创下年内新高。券商板块单日净流入87.54亿,半导体等热门板块单日涨幅甚至冲上12%。
公募基金成为存款搬家的第二大去处。截至6月底,公募基金总规模达34.39万亿元,年内第9次刷新历史纪录。其中债券基金单月暴增5078亿,股票和混合基金也分别增长1483亿、1213亿。低风险的债券基金成为存款转移的首选“避风港”。
银行理财则靠“保本幻觉”持续吸金。尽管理财产品风险上升,但30.67万亿的存续规模仍创下新高。“最小持有期”“低波稳健”等标签精准击中了存款流失的焦虑储户——毕竟2.12%的收益比0.95%的定存更有吸引力。
提前还贷成为存款的另类归宿。前7个月个人住房贷款余额减少8520亿元,大量储户取出存款提前偿还房贷。一位北京储户直言:“房贷利率4.5%,存款利率0.95%,还钱就是赚钱!”
消费市场也分流了部分资金。2025年上半年国内旅游人次达30.8亿,旅游总收入突破3.2万亿,出境游暴增40%。存款不再沉睡银行,开始流向“诗和远方”。
新开户数据印证了资金入市热情。7月A股新增开户196.36万户,同比激增70.54%。00后新股民赵宇轩投入2万元试水:“行情热起来,感觉遍地是机会!”而30岁的王小薇更直言炒股后“恋爱都不想谈了”,每天期待开盘的刺激感成为新精神寄托。
但并非所有人都认同“搬家潮”来临。招商证券分析师指出,今年1月居民存款多增、非银存款少增,2月则完全相反,波动性极大。前7个月居民存款整体净流出并不明显,单月数据可能只是短期情绪波动。
潜在风险也在堆积。7月信贷负增长暴露实体经济需求疲软,部分资金在金融体系内“空转”;微盘股炒作升温,中证2000指数市盈率飙至145倍;银行理财亏损案例增多,债市波动传导至低风险产品。
央行数据进一步揭示结构变化:7月M1增速升至5.6%,M2增速达8.8%,剪刀差收窄至-3.2%。这表明企业和居民正把定期存款转为活期,加速投向投资或消费领域。资金从“沉睡”转向“活跃”的趋势已难以逆转。
股市资金杠杆同步攀升。A股两融余额突破2.05万亿,逼近2024年10月高位。但当前日均成交额2.24万亿,距离去年10月3.45万亿的天量仍有50%差距。市场热度未达峰值,距离“人人谈股”的泡沫期尚有距离。
超额储蓄到期压力加剧搬家趋势。2022-2023年积累的9.21万亿“超额储蓄”逐步释放,2025年预计4.6万亿需重新配置。未来一年固收类理财到期高峰来临,收益率却大不如前,资金外溢动力更强。
居民资产配置正在历史性转向。存款占居民总资产比例预计从2024年的55%降至2030年的44%,每年约2-3万亿转向金融资产。但当前搬家资金仅占存款总量“很低比例”,若5%存款流入股基市场,将引爆新一轮增量潮。
资深股民的行动更耐人寻味。一位北京大爷在营业部查询21年前开户的账户:3万元基金赚了23万,45万元股票却亏了18万。他笑着调侃:“存款?那点利息还不够补股票窟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