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3日,迎来了二十四节气中的处暑。处暑标志着炎热逐渐消退,天气开始转向凉爽,白天依然炎热,早晚则明显清凉,空气也日渐干燥。
今年由于农历闰六月的影响,暑热天气有所延长,高温和湿气叠加形成“暑湿交困”的局面,此时更需注重身体的调养与防护。
处暑有三个物候特征:鹰开始捕猎并排列猎物“祭天”;天地开始肃杀,万物进入新的生命状态;庄稼逐渐成熟,农民们期待五谷丰登。植物褪去绿色,换上金黄外衣,虽然“天地始肃”,但丰收的喜悦弥漫在空气中。
处暑之后,北方暑气渐消,秋意渐起。天空变得疏朗明净,是出游赏秋的好时节。对于沿海渔民来说,处暑也是休渔期结束的时候。渔民们举行开渔仪式,表达对大海的敬畏和感恩之情,文艺表演展现当地民俗文化,千帆竞发的壮观场面预示着新的捕捞之旅。
处暑时节,人体易受到“燥邪”的侵扰,出现口唇干裂、咽喉肿痛等症状。民间多采用食疗滋补之法,如食用鸭肉和酸梅汤。南京人喜欢用萝卜和麻鸭煨汤,做成清热润肺的萝卜老鸭煲。酸梅汤以乌梅为主料,加入甘草、陈皮等配料,煮好后放凉饮用,酸中带甜,沁人心脾。
面对时序更迭,古代文人墨客写下了许多优美的诗词。唐代诗人白居易写道:“离离暑云散,袅袅凉风起。池上秋又来,荷花半成子。”宋代诗人苏泂也有诗句:“处暑无三日,新凉直万金。”处暑时节,稻穗成熟,江南女子边歌边采菱角,丰收的喜悦传遍大地。
现藏于南京博物院的《层峦秋霁图》由清代画家王翚绘制,画中秋意跃然纸上:重峦叠嶂,林木葱幽,泉水淙淙,楼阁掩映,构成诗意的栖居。山底之处,水流交汇,小桥连接着山里人的生活。古人的笔墨定格了诗意的初秋,传递至今。
处暑既是告别也是启程,它用温柔的秋风提醒人们,在每一个结束与开始之间,藏着生生不息的力量与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