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处暑的具体时间是8月23日17时01分,太阳黄经达150°。这标志着“暑气终止”的转折期到来。民间有“早处暑凉悠悠,晚处暑热到头”的说法,白天交节意味着冷空气活动将较往年更早活跃,尤其是北方地区昼夜温差会迅速拉大,晨间体感明显凉爽。
今年处暑落在农历闰六月三十,打破了“处暑必在七月”的常规。上一次农历六月处暑还是2015年。这种历法现象导致太阳直射点南移速度加快,副热带高压南撤路径偏早,为“白天冷飕飕”的天气格局奠定基础。
处暑后,蒙古冷高压南下,在华北、西北形成“干沉降”效应,晨间气温常下降3-5℃,配合相对湿度降低,体感凉爽显著。内蒙古地区最高气温迅速降至25℃以下,早晚出门需要披上薄外套🧥。此外,日照时长缩短,地表接收热量减少,高海拔地区午间最高温较大暑下降8-10℃。以山西五台山为例,处暑后中午的气温基本在20℃左右,相比大暑时动辄30℃的高温,凉意明显。伴随冷高压的偏北风,空气湿度降至50%以下,“秋高气爽”天气模式启动,皮肤表面汗液蒸发加快,强化凉爽体感。东北平原的人们能明显感觉到夏日的黏腻感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清爽舒适。
然而,江南、华南地区夜间地面辐射☢️冷却缓慢,加上湿度仍维持在75%以上,形成“闷蒸型”高温。福州、南昌等地常出现28℃以上的夜温。大城市建筑群夜间蓄热释放,武汉、南京等城市22-24时气温仍超26℃,远超人体舒适阈值。气象学定义的“秋老虎”指处暑后连续5天最高温≥35℃,今年华南地区预计持续7-10天,夜间最低温普遍在25℃以上,形成“全天候闷热”。
处暑后,东北和华北地区雨季结束,降水量减少,沈阳、北京日均温降至22-25℃,晨间需备薄外套🧥。沈阳的雨水明显减少,天空变得格外湛蓝,清晨出门微风拂面,带着丝丝凉意。玉米和高粱正迎来成熟的关键时期。在北京,降水大幅减少,早晚温差进一步拉大,早晨上班族骑着共享单车,能真切感受到秋风的凉爽,公园里晨练的老人们也换上了薄外套🧥。西北高原如西宁、甘肃等地开启“昼夜温差15℃+”模式,居民需注意及时增减衣物,防范呼吸道疾病。
南方地区暑热并未消散,杭州、广州处暑后仍有3-5天35℃以上的高温。“处暑十八盆”习俗延续,每日需冲凉降温,但晨间体感已从“黏热”转为“干热”,湿度下降是关键。华西秋雨区如四川、陕西南部进入“绵绵秋雨”模式,日均降雨日数达4-5天,需警惕农田渍涝,同时湿度大导致衣物难干,防霉防潮成生活重点。
处暑时节讲究“清补”,鸭子性凉味甘,适合干燥的秋季食用。南京有“处暑送鸭”的传统习俗,北京则喜欢百合鸭汤。龙眼稀饭也是福建地区的早餐必备,桂圆肉搭配糯米,既能补充夏季消耗的气血,又能应对早晚温差带来的能量需求变化。
江南地区有“抬猛将”祈丰收的传统民俗,现代演化为民俗表演,承载着对五谷丰登的期盼。舟山、象山等地举行开渔仪式,标志东海休渔期结束,体现“适时而渔”的生态智慧,成为海洋文化的重要展示窗口。
处暑养生指南建议早睡顺应阳气收敛,调整作息时间,衣物采用“洋葱式穿搭”应对昼夜温差。饮食上应以润燥防燥为主,多食用滋阴润肺的食物,减少辛辣食物的摄入。运动方面推荐温和锻炼,如八段锦和快走。穴位保健按揉尺泽穴和合谷穴,增强免疫力。
处暑既是季节转换,也是自然馈赠。无论是北方的凉爽清晨还是南方的炎热夜晚,都提醒我们跟随节气节奏,调整生活方式,感受大自然的变化,领悟其中的自然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