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韩国总统李在明的外交行程备受关注。八月下旬,他先访问东京,随后前往华盛顿,并派遣特使团绕道北京。这种多线并行的外交策略表面上看似平衡,但实际上更像是在大国夹缝中求生存的被动回应。
李在明政府的每个外交举动都充满了内在矛盾,试图同时满足多方要求,却可能陷入左右为难的境地。从经济、安全和国内政治三个维度来看,韩国当前的外交策略面临深层次矛盾。
韩国经济与中国市场紧密相连。2024年,中韩贸易额高达3280亿美元💵,中国是韩国最大的贸易伙伴,尤其在半导体和显示器领域,韩国对华贸易顺差达到518亿美元💵。韩国工业生产高度依赖中国的稀土和尿素等关键进口商品,一旦供应中断,工业链条将面临停滞风险。
面对美国的压力,韩国不得不做出巨大承诺。计划对美国进行3500亿美元💵的产业投资,涵盖半导体、电池和造船等领域,并承诺采购价值1000亿美元💵的能源。此外,韩国还与美国签署了一项旨在构建“去中国化”供应链的协议,限制向中国出口高端半导体技术和产品。这使得韩国一方面渴望维持与中国的经济合作,另一方面又被迫参与与中国“脱钩”的进程,导致三星和SK海力士等企业面临困境。
在国家安全方面,韩国长期依赖与美国的同盟关系。为了巩固这一关系,韩国同意将国防预算提升至GDP的3.8%,并积极参与美日韩联合军事演习。然而,朝鲜半岛无核化问题需要中国的斡旋和影响力。韩国拉拢美日进行军事演习,同时希望中国在半岛问题上提供帮助,破坏了中韩之间的战略互信。
李在明政府的外交行动在很大程度上是政治表演,主要目标是摆脱“亲中”标签。李在明以微弱优势赢得选举,执政基础脆弱。为了迎合国内保守派的政治需求,他高调访问日本和美国,仅派遣低级别特使团访华。此外,韩国拒绝参加中国举办的二战胜利八十周年纪念活动,并在冲击中国驻韩使馆的抗议活动中反应迟缓,这些行为旨在洗刷李在明身上的“亲华”嫌疑。
韩国试图在中美之间寻求一种摇摆策略,希望在经济、安全和政治上左右逢源。然而,这种外交策略充满无法调和的内在矛盾。对于韩国这样的中等强国,真正的国家利益在于基于自身国情和地缘现实,确立一贯且可预测的独立外交原则。如果继续执行这种矛盾重重的外交路线,韩国最终可能既失去美国的信任,又失去中国的合作,陷入孤立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