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大连科技学院因一封《致全体教职员工一封信》陷入舆论漩涡。信中提到,学校账户在未收到任何法律文书和通知的情况下被大连市中级人民法院冻结,导致7月份工资未能如期发放,开学面临停摆。尽管校方表示正在解决,并保证政府不会让学校停止运行,但天眼查数据显示,该校有2条被执行人信息,被执行总金额超过2.3亿元;另有35条历史被执行人信息,被执行总金额超过35亿元。投资方“大连阳光世纪教育”及其法定代表人高小涵也官司缠身,涉及金融借款合同纠纷、债权转让纠纷等。
面对困境,学校仍在正常招生,新生学费照收,并发布招聘计划,招聘专任教师、专业带头人、辅导员等42人。这起事件不仅反映出单一高校的财务危机,更揭示了中国民办高等教育深层风险。
大连科技学院的巨额债务是多方面因素交织的结果,尤其是校企不分、资本运作失范以及监管漏洞。高小涵同时担任大连科技学院和“大连阳光世纪教育”的法定代表人,这种管理层和法人身份的高度重合,使得学校与企业之间的界限模糊不清,为资金挪用和风险传导提供了便利。这些商业债务可能通过以学校名义借贷、学校资产为企业提供担保或直接挪用学校资金等方式,最终转嫁到学校头上,导致学校背负沉重负担。这种结构性缺陷侵蚀了教育的公益属性,师生权益面临巨大风险。
民办高校资金监管存在显著漏洞。虽然《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及其实施条例明确强调民办学校应具有独立的法人财产权,但在实际执行中,学费等办学资金常被挪用。例如,商丘市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民办学校资金监管工作的通知(试行)》,建立资金监管系统,提升资金监管透明度和效率。然而,大连科技学院事件表明,多数地区缺乏如此精细化、实时化的监管手段,导致学校账户被冻结时,债务已积重难返。学费专款专用的原则形同虚设,监管滞后让风险不断累积,最终受害的是无辜的师生。
这场信任危机对民办高校的影响深远。过去三四十年间,民办教育曾为扩大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发挥积极作用,但当办学质量与财务安全无法保障时,家长和学生会用脚投票,导致生源流失。高昂学费与不确定的就业前景形成强烈反差,加剧了招生困境。多地民办高校招生遇冷,如湛江科技学院计划招7544人,仅招到1189人。大连科技学院一边收取高额学费,一边却停发教职工工资,这种行为严重践踏了教育诚信,将加速信任瓦解,可能导致更多民办高校面临倒闭风险。
要避免更多类似情况出现,监管必须升级。政府应明确校企边界,强制实行财务独立,并建立全国统一的民办高校资金监管平台,确保学费资金专款专用。同时,建立健全民办高校退出机制,保障师生在学校终止办学时的合法权益。民办高校自身也需回归教育本源,强化法人治理,提升办学质量,以诚信和实力重塑社会信任。
教育是国之大计,绝非资本逐利的工具。维护教育公平与稳定需要各方共同努力,让每一笔学费真正用于培育人才,而不是填补无底的债务黑洞。否则,我们将培养出一批又一批对教育失去信心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