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力+储能”还是单独的“动力”或“储能”,曾让许多储能企业难以抉择。8月22日,海辰储能在重庆铜梁迎来了第100GWh产品的下线,这一事件为储能企业的选择提供了明确的方向。海辰储能自创立以来就专注于储能领域,具备从材料体系到产品体系、从系统集成到整站服务的全链条能力,全部为储能而生。海辰储能重庆制造基地总经理叶蓁表示,出货量排名的提升很大程度上源于这种专注。
近年来,储能领域的投资持续增加,竞争也变得越来越激烈。据CESA储能应用分会产业数据库不完全统计,2024年中国储能电芯规划产能超过1000GWh,但实际出货量仅300GWh,产能利用率不足35%。然而,今年的情况有所不同。从3月份开始,海辰储能厦门基地和重庆制造基地一直处于满产状态,订单已排至9月、10月。
市场风向也在发生变化。2019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输配电定价成本监审办法》,明确规定储能设施不得计入输配电价,电网公司无法通过输配电价回收电网侧储能项目的成本,导致电网侧储能项目投资建设停滞。同年,国家电网公司发布了《关于进一步严格控制电网投资的通知》,进一步限制了电网侧储能的发展。当时,动力电池是新能源领域的热点,而储能则相对冷门。
尽管如此,海辰储能成立时便选择了专注储能。该公司认为,新能源最终的目标是解决世界能源结构问题,不仅需要动力,还需要储能的参与。今年2月,国家能源局印发《2025年能源工作指导意见》,强调要加强新型储能特别是长时储能的技术创新攻关和前瞻性布局。多家锂电池储能企业如宁德时代、亿纬锂能也开始发力长时储能。海辰储能早在2025年就关注到了长时储能需求,并在2023年12月发布了全球首款千安时长时储能电池,今年6月该电池在重庆基地量产下线。
大容量电池的核心价值在于度电成本。投资者在产品安全的前提下,对度电成本和回本周期极为关注。不过,大容量电池能否真正解决长时与经济性兼得的问题,仍需市场检验。
除长时储能更受追捧外,需求端也有明显变化。去年以来,储能电池前期产能扩张一直是行业担忧的话题。据CESA储能应用分会产业数据库不完全统计,2024年国内储能锂离子电池新增规划年产能达1116.38GWh,而2024年新型储能新增装机仅77.3GWh,全年中国储能电池出货量约301GWh。海辰储能的制造板块负责人表示,从今年3月起,其厦门基地和重庆制造基地持续处于满产状态,订单已排至9月、10月,生产计划十分饱和。
此外,海外储能市场的增长也带动了订单量。据CESA储能应用分会产业数据库不完全统计,2025年1—6月全球储能电芯出货量为226GWh,同比增长97%。海辰储能采取“local for local”的本地化运营策略,通过在当地布局基地实现端到端服务能力,从而快速响应客户需求,且服务全流程可量化。
中国储能企业出海正经历根本性转变,从单纯卖产品转向提供整体解决方案。例如,三一硅能为非洲矿业深加工政策引发的用电革命提供了“光储柴一体化”解决方案,帮助客户降低用电成本约50%。这种模式既缓解了客户资金压力,又带动了全产业链出海,契合全球储能市场的需求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