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科技学院背负数十亿债务,账户被冻结却照常招生万人,监管缺位让这场危机悄然蔓延。事件背后反映了民办高校财务透明度不足和准入退出机制模糊的问题。当教育机构游走于法律边缘时,如何构建防火墙以保障师生权益,已成为迫在眉睫的治理课题。
最近,“大连科技学院全员停发工资,开学面临停摆”的消息引爆舆论。这所拥有1.2万名在校生、每年收取高达2.6万至2.8万元学费的民办高校,竟被曝出7月工资未能如期发放,原因是学校各类账户被法院冻结,历史被执行总金额高达35亿元。然而,在这种情况下,学校依旧高调招生,喜迎2900多名新生,甚至宣传新装修的“星级酒店”式宿舍环境。一边是光鲜亮丽的“迎新季”,一边却是濒临崩溃的“财务雷区”,这种“魔幻现实”不仅让人震惊,更暴露了当前民办教育监管体系的漏洞。
这起事件并非偶然,而是民办高校财务“黑箱”操作的典型案例。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第三十九条规定,民办学校资产的使用和财务管理受审批机关和其他有关部门的监督,并应在每个会计年度结束时制作财务会计报告,委托会计师事务所依法进行审计并公布审计结果。然而,大连科技学院的现状表明,这些规定在实际操作中形同虚设。巨额债务下,校方仍能继续招生、收取学费、装修宿舍,显示财务透明度严重缺失。学生和家长在选择学校时几乎处于信息不对称状态,无法预判随时可能“爆雷”的风险,使教育投资成为一场高风险的“盲盒游戏”。这种不透明剥夺了学生的知情权和选择权,教职工也面临工资停发、福利削减等问题,导致优秀人才流失,教学质量下降。这类事件极大侵蚀了公众对民办教育的信任,动摇了教育作为社会基石的公信力。
更深层次的问题在于民办教育准入和退出机制的模糊与监管滞后。大连科技学院的法定代表人高小涵同时也是其背后企业大连阳光世纪教育的法定代表人,这种模式为利益输送和风险传导提供了便利。高小涵个人信用破产、官司缠身,却能长期执掌一所万人高校,质疑举办者和法定代表人的资质审查是否过于宽松,缺乏有效的动态追踪和风险预警机制。《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第六十四条明确规定,管理混乱严重影响教育教学的民办学校,决策机构负责人和校长可被限制任职。然而,高小涵的案例表明,这种惩戒机制在事前预防和事中干预上显得无力。当危机真正来临时,教育厅电话无人接听,学校方面仅回应“政府不会让学校停止运行”,这种迟滞且模糊的回应加剧了公众担忧,凸显了民办高校退出机制的缺位。万一学校资不抵债,新生和教师的权益又将由谁来保障?
大连科技学院的“魔幻”现实为我们敲响了警钟。要避免类似悲剧重演,必须给民办教育的“钱袋💰️子”装上“GPS定位”,确保每一笔学费都能被追踪,专款专用。具体而言,可以强制设立“学费信托账户”,由第三方银行或政府监管,确保学费专款专用,只有在提供明确的教育服务后才能按进度拨付。同时,强化《民办教育促进法》第三十九条的执行,引入独立第三方“阳光审计”制度,定期对学校财务进行深度审计并强制公开审计报告。此外,建立一套“高校健康码”或“风险指数”系统,基于学校的负债率、师资稳定性、投诉数量等多个指标进行动态评估并向社会公开,让“别让你的大学突然‘爆雷’!”成为一句警示。当学校“健康码”变黄或变红时,监管部门应立即介入,启动风险干预机制。更重要的是,设立“学生权益保障基金”,由政府、学校、保险机构共同出资,在极端情况下为学生的学业衔接、学费退还提供兜底保障,确保“你的未来,不能被‘烂摊子’耽误!”。同时,也应强化对举办者资质的动态审查和对学校重大财务事项的实时预警,让监管真正跑在风险前面。
教育不是儿戏,更不是资本逐利的工具。当教育机构游走于法律边缘,无数学子的未来和家庭的希望便岌岌可危。我们期待这场大连科技学院的危机能成为推动民办教育监管体系改革的契机,真正构建起一道坚实的防火墙,保障每一位师生的合法权益,让教育回归其公益性的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