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第13号台风“剑鱼”以摧枯拉朽之势登陆三亚,成为1949年以来这座城市遭遇的最强台风。狂风呼啸过后,媒体报道中“多处门窗受损”的字眼揭示了这座城市防灾能力的不足。这不仅仅是自然灾害的直接破坏,更是对三亚防灾体系深层结构性挑战的拷问。
“剑鱼”在南海中部偏东海面生成,短短数小时内由热带风暴级飙升至强热带风暴级,并以每小时25公里的速度向海南岛南部沿海逼近。最终于8月24日下午到傍晚在三亚正面登陆,中心最大风力达到惊人的13-14级,阵风甚至高达14-15级。面对如此来势汹汹的台风,海南省防灾减灾救灾委员会迅速将应急响应提升至Ⅲ级,国家防总也启动了四级应急响应,并紧急派出工作组赶赴一线指导。琼州海峡客滚运输、三亚辖区陆岛运输船舶全面停运,幼儿园停课,市民被反复提醒加固门窗、转移易坠物品。尽管这些措施及时且必要,展现了政府对灾害的重视和快速反应能力,但风暴过后,那些被撕裂的门窗和摇摇欲坠的广告牌揭示了一个残酷的现实:城市的“末梢神经”依然脆弱不堪。
回溯历史,三亚并非没有“前车之鉴”。就在“剑鱼”登陆前的数月,2025年第1号台风“蝴蝶”也曾对海南造成影响。当时,三亚市委书记王祺扬强调要全方位提升防灾减灾能力,高质量建设韧性安全城市。会议明确提出需系统提升绿化、电网、排水等基础设施抵御灾害能力,并聚焦人员转移安置、危房整治、临时建筑监管等关键环节,对风险隐患强化闭环管理。然而,“剑鱼”过境后门窗受损的普遍现象无疑是对这些承诺和规划的巨大反讽。这暴露的不仅仅是单个环节的疏漏,更是城市在快速旅游经济发展模式下可能存在的结构性矛盾:基础设施建设是否真正将防灾标准置于首位?那些光鲜亮丽的度假酒店和高耸入云的住宅楼,其抗风设计和施工质量是否经得起历史极值的检验?
城市防灾韧性建设不仅在于灾害来临时的应急响应,更在于事前规划的科学性、基础设施的强度以及全社会风险意识的深度渗透。在气候变化日益加剧的今天,极端天气已不再是小概率事件,而是必须以极限思维去应对的大概率常态。这意味着,城市规划者必须将气候风险模型融入城市发展的每一个环节,从建筑设计规范、材料选用到施工质量监管,都必须能够承受更高级别的风力冲击。如果连最基本的门窗等设施在设计或建造时都未能达到足够的抗风标准,那么再完善的应急预案和救援队伍也只能在灾后进行修补,而无法从根本上避免局部甚至大面积的受损。这不仅是对公共资源的巨大浪费,更是对居民生命财产安全的漠视。
因此,三亚必须将防灾减灾从单纯的应急管理提升到城市结构性规划的高度。这包括但不限于:将最新的气候风险评估数据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强制性提高沿海建筑和高层建筑的抗风等级;推动公私合作,鼓励并提供政策支持,对现有建筑进行抗风加固改造,特别是那些老旧小区和旅游设施;建立常态化的“建筑体检”机制,引入第三方专业机构定期评估建筑在极端天气下的安全性,并强制进行必要的维护和升级。同时,更要加强公众的防灾教育,让每一位市民和游客都成为城市防灾体系中的一个“韧性节点”。
风雨无情,但城市可以更坚韧。每一次自然冲击都应成为城市自我进化的催化剂。三亚不应仅仅满足于表面的繁华与美丽,更应以壮士断腕的决心,用严谨的规划、过硬的建设和前瞻的思维,为自己筑牢抵御未来风险的铜墙铁壁。否则,在下一次“剑鱼”来袭时,我们看到的将不仅仅是门窗的破碎,更是城市信誉和发展潜力的崩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