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生猪出栏价持续下跌,一位养猪户表示现在卖一头亏一头,不如再等等看。8月21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监测数据显示全国平均猪粮比价跌至6:1以下,触发三级预警,并宣布将开展中央冻猪肉储备收储。同日,华储网发布通知,宣布将启动1万吨中央冻猪肉储备收储。
在贵州省黔西南州晴隆县规模养殖户王勇的养猪场内,近200头生猪已达到出栏标准,但他迟迟未联系屠宰场和经销商。王勇称,目前当地外三元生猪出栏价仅为13.5-14元/公斤,且饲料价格、防疫成本都在增加,但猪价自春节后便持续下跌。去年7月,全国三元生猪当月均价能达到19.26元/公斤。截至2025年8月13日当周全国猪粮比价为5.26,环比下跌1.31%。按目前价格及成本推算,未来仔猪育肥模式的养殖头均亏损35.77元。
面对亏损,王勇选择暂缓出售生猪,等待价格回升。然而,这一策略并非没有风险,压栏意味着每天还要投入饲料成本,而且大体重猪可能被屠宰场压价。根据《完善政府猪肉储备调节机制做好猪肉市场保供稳价工作预案》规定,当猪粮比价低于6:1时,进入三级预警区间。国家层面及时出手,采取“新增收储”和“轮换收储”的组合拳稳定市场。8月21日,华储网发布通知,明确了本次中央储备冻猪肉收储竞价交易将于8月25日进行,收储数量为2万吨。次日,多项冻猪肉轮换收储竞价交易通知发布,分别明确了8月26日至29日连续四天的轮换收储竞价交易的数量、品种及其他事项。
对于即将开展的冻猪肉收储交易,山东卓创资讯股份有限公司生猪分析师李晶表示,从短期行情看,中标企业加大生猪收购,无疑会提升生猪消化速度,需求端增量。同时养殖端减重接近尾声,结合月末及月初养殖端生猪出栏减少,需求端受即将而来的降温和院校开学的提振而有增量,在供求现状改善的情况下,猪价或迎接短时触底小涨。但在李晶看来,收储在这个阶段或许只能起到情绪面影响,能够长期推动猪价调整的根本还在于生猪市场的供需关系。
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2025上半年全国能繁母猪存栏量为4043万头,超出正常保有量约3.7%。这意味着从2025年底至2026年第一季度,市场上的生猪供应量依然较大,行业整体供大于需的压力仍然存在。今日全国猪价为13.82元/公斤,玉米2367元/吨,猪粮比5.84:1。这一数据较一周前相比,市场整体行情有所缓和,释放出积极信号。
尽管生猪价格持续探底,步入行业“寒冬”,但A股养殖板块的头部企业却大多交出了一份火热的成绩单。据统计,截至8月22日,已发布2025年中报的13家农业上市公司中,有8家实现了归属于母公司股东净利润的同比增长。其中,牧原食品股份有限公司净利润同比增长超十倍。上半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764.63亿元,同比增长34.46%;净利润105.30亿元,同比大幅增长1169.77%。其中,屠宰、肉食业务收入增长显著,实现营业收入193.45亿元,同比上升93.83%。
在猪价周期性波动的背景下,养殖成本直接决定了企业的盈利能力和抗风险能力。牧原股份通过持续优化生产效率和精细化管理,推动商品猪完全成本逐月下降,已由年初的13.1元/公斤降至7月的11.8元/公斤。全年有望实现12元/公斤的成本目标。在“成本为王”的生猪养殖行业中,成本优势意味着公司能拥有更为稳定的盈利空间。上半年,牧原养殖业务毛利率达到18.72%,同比提升10.59%。
此外,头部企业日益增长的规模效应也是关键因素之一。根据牧原股份港股招股书披露,2024年全球生猪出栏量前五名的企业依次为:牧原股份(7160万头)、温氏股份(3020万头)、双胞胎集团(1780万头)、新希望(1650万头)和万州国际(1460万头)。尽管相较于其他行业,全球前五大养殖企业2024年的总出栏量为1.507亿头,仅占全球市场份额的11.8%,行业集中度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近年来头部养猪企业普遍实现了规模化快速扩张。
中城院农文旅产业振兴研究院常务副院长袁帅表示,头部企业凭借大规模养殖,在采购饲料、设备等生产资料时具有更强的议价能力,能以更低的价格获取优质资源,进一步压缩成本。从种猪繁育、生猪养殖到屠宰加工、销售的一体化模式,规模企业可以减少中间环节的成本损耗,还能根据市场需求灵活调整生产和销售策略。整个行业正从“散养为主”加速走向“规模化、集中化、现代化”,进而应对猪周期波动的能力在显著提升。这种马太效应也导致了中小养殖户在行业中的生存空间进一步缩小。尽管面临严峻挑战,但中小养殖户并非没有突围路径。以中小养殖户为主的中型家庭农场有望发挥灵活性优势,通过特色养殖或参与“公司+农户”等合作模式实现转型。同时,龙头企业也发挥产能调控带头作用,合理淘汰能繁母猪,产业结构或趋于均衡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