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政府还债压力大中央应出手吗。2025地方债“解困”信号明确!中央财政要发力,江苏有希望吗?
2025年,地方债领域迎来重大变革,中央财政支持方向逐渐明晰,为化解地方债务风险、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带来新的曙光。在这一关键节点,江苏作为经济大省,其在地方债“解困”进程中的表现与前景备受瞩目。同时,全国各地区不同城市也依据自身特色,在中央政策导向下积极寻求突破,争取成为中央财政重点支持对象,实现经济与债务的良性循环。
2025地方债市场新动向与政策导向
2025年地方债市场呈现出一系列积极变化,为化解债务困境指明方向。从资金流向来看,7月全国地方政府新增专项债发行规模突破6000亿元,环比增长17%,其中土地储备类专项债以714亿元的规模占据房地产专项债的70%,创下年内单月新高,表明土地储备已成为地方债化解的关键着力点,通过合理运作土地资源,有望盘活资金,为地方债化解开辟新路径。
政策层面,中央对地方债的管控更加严格且精准。2025年7月30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首次提出“严禁新增隐性债务”和“推进融资平台出清”。“严禁新增隐债”从源头上遏制债务问题的恶化;而融资平台出清则推动平台公司实现从“政企不分”到“市场自主”的关键转变,促使地方债发行与管理更加规范,提升地方财政健康水平。
中央财政重点支持的五类城市分析
基于当前政策导向与资金流向,有五类城市成为中央财政重点支持对象,有望在地方债“解困”过程中获得关键助力。
1.土地储备活跃的核心城市:以杭州为典型,这类城市土地增值潜力巨大,资金回收周期相对可控。大量土储专项债投入热点板块,不仅提升土地价值,还能带动周边产业发展,增加财政收入,为地方债偿还筑牢根基。例如杭州西湖区和未来科技城获得156亿土储专项债支持用于土地一级开发,推动区域城市化进程与产业升级,增强区域经济活力与偿债能力。
2.债务化解成效显著区域:内蒙古成功退出债务高风险地区名单,为其他地区提供可借鉴的化债经验。这类地区在债务化解中展现出强大执行力与显著成效,中央财政会给予更多政策空间与资金支持,助力其巩固化债成果,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如内蒙古在2024年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压降66.5%,8个旗县隐性债务清零,1个盟市本级和10个旗县退出高风险等级,凭借这些成果在2025年获得更多政策倾斜。
3.城市更新先行区:随着城镇化进入稳定发展期,城市更新被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河南2025年计划实施改造城镇老旧小区1459个、新增海绵🧽城市达标面积100平方公里、新改建雨水管网1200公里;重庆7月专项债资金全部投向保障安居、旧改等领域。这些城市通过城市更新,改善居民生活环境,提升城市品质,拉动投资与消费,促进经济增长,成为中央财政支持重点。
4.产业升级动力强劲地区:产业是经济发展的核心,也是化解地方债的关键。河南开工建设济钢高端轴承智能化生产基地、超聚变智慧工厂等项目,建成投产郑州比亚迪全球模具中心等项目。这类城市积极推动产业升级,引入高新技术产业、培育新兴产业,提升产业竞争力,增加税收收入,为地方债化解提供稳定资金来源,从而获得中央财政在设备更新贷款贴息等方面的政策支持。
5.重大基建布局节点: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对区域经济发展具有强大拉动作用。河南专班化推进郑州新郑国际机场三期、贾鲁河复航、南信合高铁等项目建设;能源领域加快陕电入豫工程核准,推进多个抽水蓄能电站建设。这些城市作为重大基建布局节点,承担连接区域、优化资源配置重任,中央财政加大支持力度,推动项目顺利实施,促进区域经济协同发展。
江苏在地方债化解中的现状与优势
江苏省作为经济大省,一直以来在全国经济格局中占据重要地位,然而其地方政府债务规模也较为庞大。截至2025年底,江苏省地方政府债务余额为2.14万亿元,占全国地方政府债务的比重约为7%,居全国各省市之首,目前地方债务余额已达到2.5万亿元。在2024年11月8日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通过的6万亿元新增债务限额以用于置换地方政府存量隐性债务中,江苏省获得了7533亿元,占比高达12.56%,成为此次额度分配的最大受益者,这也从侧面反映出江苏省隐性债务规模在全国处于高位。
不过,江苏在地方债化解方面也具备诸多优势。首先,江苏经济基础雄厚,产业体系完备,拥有丰富的工业基础和优越的地理位置,吸引了大量投资,经济的快速发展为债务化解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其次,江苏在债务管理方面积极探索,推动债务置换工作,将短期高成本债务置换为长期低成本债务,降低债务成本,优化债务期限结构,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偿债压力,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率。例如,2025年3月,江苏省成功发行1000亿元再融资专项债券,均以招标当日相同待偿期国债到期收益率前5日均值上浮5BP中标,继续保持全国地方债最低上浮水平,显示市场对江苏经济社会发展和财政运行状况的高度认可。此外,江苏多个区县密集官宣“隐债清零”,徐州在全省层面率先实现清零,截至目前,江苏辖区内已有10地官宣隐债清零,完成隐性债务化解目标,这表明江苏在债务化解工作上取得了显著成效,为进一步获得中央财政支持创造了有利条件。
从土地储备角度看,江苏部分城市如南京、苏州等,房地产市场相对活跃,土地增值潜力较大。以南京为例,作为省会城市,其城市建设和产业发展不断推进,对土地的需求持续存在,土地储备和开发具备良好的基础。若能进一步优化土地开发规划,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有望在土地储备专项债方面获得更多支持,通过土地开发带动周边产业发展,增加财政收入,助力地方债化解。
在城市更新领域,江苏也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和基础。江苏城市化进程较早,部分城市存在老旧小区、基础设施老化等问题,具备开展城市更新的客观需求。同时,江苏经济实力较强,城市财力能够满足一定的城市更新投入需要,且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相对较低,符合中央财政支持城市更新行动的相关要求。例如,苏州在城市更新过程中,注重历史文化保护与城市功能提升相结合,打造了一批具有特色的城市更新项目,提升了城市品质和居民生活质量。若江苏能够进一步加大城市更新力度,完善城市更新机制,有望获得中央财政在城市更新方面的资金补助和政策支持,缓解地方债压力。
产业升级方面,江苏一直走在全国前列。积极推动传统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培育新兴产业,优化产业结构。在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江苏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果,如南京的软件产业、苏州的生物医药产业等。这些产业的发展不仅提升了江苏的产业竞争力,还为地方债化解提供了稳定的资金来源。随着中央财政对产业升级动力强劲地区的支持力度加大,江苏有望凭借自身在产业升级方面的优势,获得更多政策支持,进一步推动产业发展,增强偿债能力。
全国各地区城市在地方债化解中的表现与机遇
东部沿海地区
江苏、浙江、福建、广东等地经济发达,财政实力雄厚,债务风险大多处于低风险区间。苏州、珠海等城市债务风险较低,化债工作相对轻松,在中央政策支持下,可进一步巩固化债成果,提升金融风险防控能力,将更多资源投入产业创新与城市品质提升,增强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例如,广东在2022年初官宣在全国率先开展全域无隐性债务试点,如期实现存量隐性债务“清零”目标,为其他地区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借鉴。浙江在土地储备专项债发行上表现突出,杭州单城吸纳156亿土储专项债,占浙江总额的59%,资金集中投向西湖区、未来科技城等热点板块的土地一级开发,通过土地资源的合理运作,为地方债化解开辟新路径。
中部地区
湖北多地通过盘活“三资”拓宽融资空间;湖南岳阳超额完成2024年隐债化解和平台退出任务,常德致力于降低市本级存量债务利率。这些城市在化债过程中积累了经验,若能持续优化债务结构,推进产业升级与城市更新,有望获得中央财政更多支持,实现经济与债务的良性循环。例如,河南在产业升级和重大基建方面积极作为,开工建设济钢高端轴承智能化生产基地、超聚变智慧工厂等项目,专班化推进郑州新郑国际机场三期、贾鲁河复航、南信合高铁等项目建设,符合中央财政支持方向,获得了相应政策和资金支持。
东北地区
黑龙江部分城市通过获得再融资债、偿还债务本金等方式降低隐债规模和债务率;吉林四平、松原、辽源等地化债成效显著,实现隐债清零、平台全部退出、债务风险等级“退红”。在中央支持下,东北地区城市可利用自身资源优势,推动产业转型,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经济活力,巩固化债成果。例如,吉林松原在实现隐债清零和平台全部退出后,融资平台转型为市场化经营主体,为地方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
西北地区
陕西部分地市超额完成2024年化债任务。在中央政策引导下,西北地区城市可抓住重大基建布局机遇,如参与“一带一路”相关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区域互联互通水平,促进经济发展,缓解债务压力。例如,陕西在化债过程中,积极争取国家政策支持,合理利用债务置换政策,推动融资平台转型,取得了较好的化债效果。同时,加强与周边地区的合作,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推动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为地方债化解创造有利条件。
西南地区
重庆作为化债重点地区,围绕资产盘活和压减融资成本展开化债工作,通过REITs盘活30亿资产,并将专项债资金投向保障安居、旧改等领域,获得中央财政支持。贵州、云南等地若能在开拓财源税源、提升财政保障能力方面取得进展,结合自身特色产业与旅游资源开发,在城市更新与产业升级中发力,也将迎来更多政策机遇。例如,重庆在城市更新方面加大投入,将专项债资金投向保障安居、旧改等领域,改善了城市居住环境,提升了城市品质,促进了经济稳定发展,为地方债化解创造了有利条件。
结论
2025年中央财政对地方债“解困”的支持政策为全国各地区城市带来新机遇。江苏凭借其雄厚的经济基础、在债务化解方面取得的成效以及在土地储备、城市更新、产业升级等方面的优势,在地方债“解困”进程中具有较大的潜力和希望获得中央财政的重点支持。同时,全国各地区不同城市也应结合自身特点,找准定位,在土地储备、城市更新、产业升级、重大基建等方面积极作为,契合中央政策导向,争取更多财政支持,实现地方债的有效化解与区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