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日17年后再发联合公报都提了些啥!8月23日,韩国总统李在明抵达日本东京,与日本首相石破茂举行正式会谈。会谈持续约两小时后,双方共同发表联合新闻公报。这是17年来韩日领导人首次以联合公报的形式公布会谈成果,引起国际社会对两国关系走向的高度关注。
公报显示,双方就加强经贸合作、应对地区安全挑战、推动人文交流等多项议题达成共识,明确将建立“韩日高层定期磋商机制”,并计划在年内启动首轮经济合作对话。这些具体举措打破了近年来韩日关系的僵局,被许多舆论视为两国关系“破冰”的重要信号。
韩日两国的历史恩怨和现实问题一直是双边关系的障碍。历史层面,强征劳工问题和慰安妇问题始终是刺痛韩国民众情感的心结。尽管日方曾多次就历史问题表态,但未能真正回应韩方在赔偿和道歉等核心诉求上的期待,相关诉讼案件在两国司法体系中的拉锯也使民间对立情绪难以消解。
领土争端也是两国之间的分歧点之一。韩日对独岛(日本称“竹岛”)的主权主张针锋相对,不仅在外交层面频繁发声,还在岛屿周边开展海上活动,使得这一争议成为随时可能引发双边关系紧张的导火索。
在这种背景下,联合公报的发表具有突破性意义,但“破冰”背后既有现实利益驱动,也包含复杂的国际博弈逻辑。韩日经济互补性强,韩国制造业技术优势与日本高端零部件供应能力形成合作基础。在全球经济复苏乏力的情况下,两国需深化合作以提振产业竞争力;地区安全上,朝鲜半岛局势等问题让双方有共同应对需求。
美国为配合其“印太战略”,一直希望韩日加强协作,并加大了对两国整合的推动力度。此次会谈可见其推力痕迹。然而,联合公报的发表只是第一步,关系能否持续改善仍存变数。如果历史问题没有实质性解决,民间情感隔阂难以消融,双边关系根基在民众,若仅为政治层面的“精英共识”,缺乏民间支持,遇到新分歧时可能会再次陷入僵局。
这种基于现实利益与外部推动的合作,需要避免“工具化”倾向。如果韩日将双边关系作为应对短期挑战的权宜之计,而非从根本上构建互信、正视历史,那么此次“破冰”或许只是短暂的暖意,难以让两国关系真正驶入稳定发展的航道。
韩日关系的改善需要诚意和韧性,既要有正视历史的勇气,也要有着眼长远的格局。唯有如此,17年来的首次联合公报才不会沦为昙花一现的符号,才能真正成为两国关系走向成熟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