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小县城垄断健身器材生产 五金制造能力大迁徙。宁津隶属于山东德州,古时因临鬲津河得名“临津”。历史上,宁津经历了三次迁徙。金天会六年(1128年)秋,县城毁于大水,东迁现址,取“安宁之意”,改名宁津。这是该县历史上的第一次迁徙,是县城易址。
宁津在战国时期置县,有着2200多年的历史。这里被称为“锢漏之乡”和“小炉匠之乡”,地处华北平原腹地。由于土壤盐碱居多,农作物产量低,勤劳的宁津人靠锢漏手艺讨生活,肩挑锢漏扁担,走村串巷当起了行走的小炉匠。这是该县历史上的第二次迁徙,是人口候鸟般的迁徙。
第三次迁徙发生在近20年,这次不是县城易址或人口迁徙,而是五金制造能力场景转移的大迁徙。这次迁徙成就了宁津成为全国最大的商用健身器材生产基地。宁津生产的健身器材占据国内70%以上市场份额,产品远销全球170多个国家和地区。集聚了2986家健身器材企业,产品涵盖有氧、力量、康养器械等400余个系列1000多个品种。2024年健身器材产业年产值突破139亿元,出口额近百亿元。
宁津工业历史悠久,素有“小炉匠之乡”和“纺织之乡”的美誉。清光绪年间,县志记载手工业以城南的锯碗补锅业和柴胡店的棉织业最为发达。抗日战争时期,为支援抗战,宁津建有枪炉十几处,宁津枪厂发展成为渤海一分区兵工厂。这些能工巧匠和工艺技术成为后来宁津县工业发展的基础。
宁津多盐碱地,庄稼收成不好,因此产生了大量锔碗锢漏补锅的小从业者。他们挑着扁担流动于各个村庄,扁担一端是熔化金属的炉子,另一端是盛放工具的箱子。锢漏是指通过高温熔化金属材料填补金属制品缺损部位的手工技艺,主要应用于铁锅、铜壶等日常器皿的修补。小炉匠出门干活一般是师徒二人,标准行头是挑子,师傅挑两个约二尺多高的扁箱子,徒弟挑两个长方形的木箱子。小炉匠们干得最多的活是修补锅、壶,这门手艺要求不仅要修好器具,还要修得结实且外观整齐。
19世纪上半叶,宁津大柳镇已出现规模化纺织工场,典型代表为“统泰升杂货店”兼营的轧花工场。清末民初,柴胡店镇是宁津纺织业的核心区域,当时有隆兴、同义、振兴等纺织工厂及70余家作坊,产品远销全国。抗日战争期间,该地为渤海军区赶制冬装上万套、裹腿布40万条,获军区嘉奖,为后续轻纺工业奠定了基础。
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宁津手工作坊逐渐兴起并规模化发展,实现了宁津民间手工艺的第一次进化。五金机械产业集群逐渐发展壮大成为宁津县的支柱产业。宁津被中国机械工业协会命名为“中国五金机械产业城”。此外,宁津还拥有电梯产业,已成为“中国北方最大的整梯及零部件生产集群地”。
2001年左右,健身行业在国内刚起步,市场需求庞大。宁津有两个年轻人嗅到了商机,赵世龙和周月明分别凭借自己的经验和技能,率先仿制出健身器材。赵世龙曾在叔叔的机械厂学习丝绸机配件制造,创办了自己的机械制造小作坊。周月明则是一名健身教练,对健身器材非常熟悉。两人凭借敏锐的嗅觉和果敢的行动,抓住了健身设备制造的先机,为后来的发展埋下了伏笔。
宁津健身器材行业的种子由此萌芽,并迅速发展。在政策引导下,高自产率成为健身器材企业的共同特点。产业链上下游完善,规上企业研发平台覆盖率达100%,全产业累计拥有专利1400余项。原材料及配件本地配套率超95%,一台健身器材从原材料采购、设计研发、生产加工到包装销售,不出县城即可完成,所有配件半小时内就能配齐,研发周期缩短40%,生产成本降低30%。
宁津五金机械制造能力完成了历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大迁徙,顺利实现了能力的场景转移。这种大迁徙使五金制造的落点焕新重生,迎来了新业态的形成和爆发。宁津依托固有的五金制造能力,未来有望在更多赛道上创造新的标杆和示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