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干7天被辞退 多人遇“无薪试岗” 劳动者维权难!试岗期工资大多不超千元,有的劳动者因维权费时费力只好吃“哑巴亏”。为获取免费劳动力,一些企业打起了“无薪试岗”的算盘。专家建议有关部门对企业发出合规用工提示,明确“无薪试岗”违法。
一些企业在招聘时会设置3至10天的试岗期。临近试岗期结束,便以“经验不足”“人岗不匹配”等理由辞退劳动者,并拒绝支付试岗期工资。劳动者被“白用”后,想要通过投诉、劳动仲裁等途径讨薪,由于未签订劳动合同,证明劳动关系又会成为难题。
修图师李先生在一家摄影工作室试岗第6天时接到老板通知,称他修的图质量不行,明天不用来了。这意味着他此前的辛苦全“打了水漂”。李先生是牡丹江人,2024年8月在网上看到哈尔滨一家摄影工作室招聘信息后递交了简历。老板很快联系了他并认可了他的作品。双方约定好薪资和上班日期后,李先生在哈尔滨租了房子,准备入职。上班第一天,老板突然告知李先生要先通过7天“无薪试岗”。李先生考虑到已经付了房租,决定忍过这7天。没想到接下来的工作中,老板频繁“发难”,即便客户满意,老板仍表示没有达到心中的效果。最终,李先生止步于试岗期,并未能拿到6天的工资。
甘肃的温女士也有类似遭遇。今年4月,她应聘进入兰州城关区一家教培机构,岗位是少儿编程老师。面试时单位提出试岗一周,虽然不愿意,但急于找工作的她只能勉强接受。试岗第三天,温女士进行了试讲,但机构领导并未发表意见,只是让她第五天再试讲一次。第二次试讲结束后,人力资源工作人员告诉她讲课经验欠缺,无法胜任岗位,建议转岗做托管教师。温女士拒绝转岗后要求结算试岗期工资,但对方回复称这只是跟课学习,不应有报酬。温女士尝试沟通无果后,走上了维权之路。她先后拨打了多个服务热线,均被分派至城关区劳动监察大队。提交证据后,工作人员建议她申请劳动仲裁。权衡之下,温女士选择放弃维权。
北京的任女士则因较强的维权意识拿到了试岗补贴。2024年,她入职一家公司做客服,上班三天后经理才告诉她公司设置了五天的“无薪试岗”期。任女士开始收集工作内容截图、领导布置任务的录音等证据。到了试岗最后一天,经理以“不合适”为由让她离职,任女士随即拿出证据表示会通过劳动仲裁拿回工资。经理立刻转变态度,最终任女士拿到了600元试岗补贴。
中国政法大学商学院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研究中心主任王霆分析称,“无薪试岗”背后是劳动力市场的供需失衡。部分企业以这种方式来获取免费劳动力,而激烈的就业竞争下,劳动者议价能力较弱,往往被迫接受不平等条款。华东政法大学社会法研究所所长李凌云指出,法律上没有试岗的概念,只有对试用期的规定。企业故意避开法定的试用期制度,把劳动者引入法律之外的灰色地带,使劳动者的权益很难获得保障。试岗期工资大多不超过千元,大部分劳动者不会费时费力去维权,这也让更多企业有恃无恐。
李凌云进一步指出,按照劳动合同法规定,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即与劳动者建立劳动关系,只要存在用工行为,用人单位就应当向劳动者支付劳动报酬。一旦劳动者在试岗期发生意外伤害,还会涉及工伤赔偿的劳动争议。遇到“无薪试岗”,劳动者维权最大的难点在于举证难。即便用人单位提前跟劳动者约定试岗期间无薪,或是声称试岗期间多为业务培训,只要劳动者能提供足够的证据证明提供了劳动,就能通过劳动仲裁、诉讼等方式追回工资。她提醒劳动者,如果企业要求“无薪试岗”,应尽量避而远之。如果选择接受试岗,也要注意搜集保存相关证据,以便事后依法维权。
“无薪试岗”正在劳动力市场蔓延。劳动监察部门应及时介入,对频繁采用这种手段的企业进行监督、检查,有关部门也要对企业发出合规用工的提示,明确指出“无薪试岗”违法。长远来看,“无薪试岗”不仅侵害劳动者权益,还会破坏市场竞争的公平性。有关方面应加大执法和处罚力度,例如将多次违规的企业列入劳动雇佣失信名单,同时探索降低维权成本、缩短维权周期,让权益受损的劳动者能够及时拿回工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