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石油近5年来首次营收净利双跌 业绩下滑引关注!中石化近日发布了2025年中期业绩报告。报告显示,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41万亿元,同比下降10.6%;归属于母公司股东净利润214.83亿元,同比下降39.8%;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为212.15亿元,同比下降40.4%;经营收益为334.23亿元,同比降低34.5%。中石化表示,营收和净利双降主要由于国际原油价格震荡下行、国内汽柴油需求下降以及化工毛利低迷等原因。
早在今年一季度结束时,中石化的营收和净利润分别下滑了6.9%和27.6%。进入二季度,亏损情况进一步恶化。Q2实现营业收入6737.0亿元,同比下降14.3%,环比下降8.4%;归母净利润82.2亿元,同比下降52.7%,环比下降38.0%;扣非归母净利润79.9亿元,同比下降54.1%,环比下降39.6%。截至6月底,公司资产负债率为54.1%,提高了0.93个百分点;短期债务为1164.72亿元,同比上涨32.7%;长期债务为2032.32亿元,同比上涨8.6%;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负债为901.11亿元,同比上涨39.5%。
从宏观环境来看,国际原油价格震荡下行是中石化业绩下滑的主要因素之一。2025年上半年,布伦特原油现货均价71.7美元💵/桶,同比下降14.7%,油价下跌直接压缩了中石化上游勘探及开发业务的利润空间。尽管公司油气当量产量同比增长2.0%,但难以抵消整体利润损失,导致上游利润压缩8%。油价下跌还导致存货减值,增加了公司的财务压力。
下游方面,国内市场需求变化也对中石化产生了重大影响。随着新能源汽车普及和公共交通改善,国内汽柴油需求下降。数据显示,境内成品油消费量同比下降3.6%,其中汽油和柴油分别下降4.6%和4.3%。中石化在成品油销售方面面临巨大挑战,尽管通过优化产品结构和营销活动维持市场份额,但销量下滑依然不可避免地产生影响。公告显示,中石化对外销售石油产品收入占公司总营收比重近六成,达8079亿元,同比下降12%。
化工业务方面,产能过剩问题突出,导致化工事业部经营收益亏损额由去年的31.64亿元增至今年的42.24亿元。新增产能持续释放,市场竞争激烈,化工产品价格低迷,毛利大幅下降。尽管公司加强了精细化营销和产品定制化服务,积极开拓境内外市场,上半年化工产品经营总量达到4008万吨,但仍难以摆脱行业困境。
面对净利润暴跌局面,中石化采取了一系列应对措施。在成本控制方面,公司将加大生产经营优化和区域优化力度,全力降本增效;通过优化投资安排,合理配置资源,降低运营成本。在上游业务中,全力增储稳油增气降本,保持盈利稳定;在炼销业务中,发挥一体化优势,提升产业链运转效能,把握采购节奏、降低原油成本,调整产品结构,增产高端碳材料等高附加值产品;化工业务则全力降本减费,优化原料配置和采购。
此外,中石化也在进行长远布局,从传统“油老大”向“油气氢电服”综合能源服务商转型。例如,公司加快充换电网络发展,入股宁德时代,计划建设不少于500座换电站,并拓展换电、微电网、车生态等领域的合作空间。半年报显示,由于战略投资宁德时代股权,上半年其他权益工具投资额同比大增1064%,达到148.43亿元。同时,公司还在推进长三角氢能网络的相关布局。中石化还提到,营销及分销板块资本支出主要用于综合加能站网络发展、现有终端销售网络改造和非油业务等项目。
围绕新能源展开的“第二业务”曲线未来何时能够发挥作用,以及如何“拯救”亏损的超级巨头,仍有待观察。不过,中石化仍按照每股0.088元(含税),派发2025年中期现金股利,分红比例达4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