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子做陪诊师服务上千名患者。《8月22日,河南郑州,90后男子从体育生转行做陪诊师,昔日苦练中长跑,今成“医院闪电侠”,“因速度快接单多,月入1.5万实现双赢”,提升了客户的就医效率,给大家省了时间》。
谁能想到,体育生的“跑得快”,还能在医院里跑出月入过万的新人生?
河南郑州的90后山西小伙李小陪(化名),就把这个“冷门优势”玩出了新花样。大学练长跑的他,毕业后揣着创业梦折腾了一阵,结果没等来预期的成功,反而先遭遇了挫折。眼看路走不通,他没钻牛角尖,反而盯着身边的痛点转了型——当陪诊师。
别人当陪诊师靠细心,李小陪还多了个“先天buff”:长跑练出来的好体力、快速度。在人挤人的医院里,他帮患者排号、取药、跑科室,脚步从来没停过,总能比别人快一步把事情办妥当。有患者说:“跟着他看病,不用自己慌慌张张找地方,他跑前跑后,省了不少心。”但能留住客户的,不只是“跑得快”。见过李小陪出诊包的人都知道,那简直是个“就医百宝箱”:水、纸巾、小零食随时能给患者递上,记医嘱的笔记本📓和笔永远摆得整整齐齐。他总说“要像对自己爸妈一样对客户”,不是随口说说——遇到紧张的老人,他会蹲下来慢慢解释检查流程;碰到焦虑的年轻人,他会陪着想注意事项,连医生强调的细节都帮着记牢。
这事儿一爆出来,不少人感慨:原来职业选择真的不用死磕“专业对口”!以前总觉得体育生只能当教练、搞运动,李小陪却把“跑得快”变成了职场加分项,还抓住了陪诊这个新兴需求——现在年轻人忙得没法陪父母看病,老人独自就医又怕麻烦,陪诊师刚好补上了这个缺口。更难得的是,他没把陪诊当成“跑腿活儿”,反而注入了“情绪价值”。医院里的焦虑、无助,很多时候比病痛更磨人,而他的耐心陪伴、细心照顾,恰恰给了患者一份安全感。就像他自己说的,一路奔跑,一路陪伴,在人生的新赛道上,他不仅跑赢了收入,更跑赢了别人的信任。李小陪的故事,其实给很多迷茫的年轻人提了个醒:不是只有一条路能走通,把自己的优势和社会需求结合起来,哪怕是看似“不搭边”的转型,也能跑出属于自己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