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会改变时代吗 从连接到认知的深刻变革!从“互联网+”到“人工智能+”,这是一场深刻的变革,不仅标志着中国数字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也全面革新了传统思维方式、生产方式和治理模式。近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确立了“人工智能+”在培育新质生产力和促进高质量发展中的核心引擎地位。
业内普遍认为,这一政策部署是对2024年、2025年连续两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关于“人工智能+”行动的延续和深化,体现了对新技术发展趋势的敏锐把握和国家发展战略的前瞻布局。此前,“互联网+”概念深入人心,早在2015年国务院就印发了相关指导意见。十年来,“互联网+”深度融入经济社会运行,推动了中国发展的高度和宽度。
与“互联网+”相比,“人工智能+”的影响更为深远,将重塑整个经济社会运行的基本逻辑。“互联网+”通过优化信息流动与商业渠道,在与传统行业深度融合的基础上催生出新的发展生态,如电子商务和共享经济等。而“人工智能+”则代表着一种全新的技术范式,其本质是计算增强。它通过深度融合人工智能技术与产业发展,实现了生产效率和商业模式的系统性升级。例如,无人码头的AI视觉系统提升了集装箱装卸效率,医院AI影像诊断达到主任医师水平,工厂的AI质检系统全天候在线且精度远超人工。
现实中,“互联网+”与“人工智能+”之间是一种共存互补的关系。“互联网+”构建了万物互联的数字底座,“人工智能+”助力产业智能升级,两者共同推动数字经济的发展。然而,“人工智能+”仍面临较大的技术不确定性,需要更加注重实现路径的选择。
要大力推进人工智能规模化、商业化应用,充分发挥我国产业体系完备、市场规模大、应用场景丰富等优势,形成以创新带应用、以应用促创新的良性循环,让全体人民共享人工智能发展红利。同时,要优化人工智能创新生态,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夯实算力、算法、数据、开源、人才、安全等方面基础,加快形成动态敏捷、多元协同的人工智能治理格局,支撑技术落地和产业发展壮大。
“人工智能+”的落地需进一步强化自主创新,特别是在关键核心技术上的突破。尽管技术突破不会一蹴而就,但坚持应用导向、创新驱动、生态协同,才能更好地释放“人工智能+”活力,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