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育儿补贴尚未到账、母婴用品应声涨价”的话题引发广泛关注。消费者和商家围绕涨价问题各执一词,难有定论,但个别厂家或经销商可能通过囤货等方式“收割”政策红利的现象需要警惕。
消费者对价格非常敏感。奶粉、纸尿裤等作为育儿家庭的刚需,宝爸宝妈们对其价格了如指掌。许多消费者集中反映母婴用品价格上涨,这确实需要引起重视。然而,影响产品价格的因素是多元的,尤其是随着网购成为主流,线上价格体系复杂,平台促销方式多样,同一时段价格波动并不罕见。但此轮母婴用品调价时间与育儿补贴政策发布时段较为接近,难免引发公众联想和焦虑。
这种担忧也与过往经历有关。例如,在部分电商平台上,一些“自营旗舰店”的商品存在“先涨价后打折”的情况,导致消费者享受的补贴福利有限,而商家及平台却受益。这次苗头再现,加之自媒体夸大“涨价”现象,让消费者感到不安。
育儿补贴本是惠民之举,若商家趁机牟利,会直接折损政策效果。有行业人士指出,前期部分涨价可能是自发试探行为,如果市场默认接受,厂商可能会跟风提价。此外,母婴用品市场普遍存在“返利缩水,实付增高”“活动结束,恢复原价”“产品升级,新装提价”等隐性涨价方式,这些乱象可能增加一些商家浑水摸鱼、趁机“收割”政策红利的可能性。
育儿补贴的发放对母婴行业来说本是好事,有利于提振消费。然而,一些品牌却陷入“借机牟利”的舆论漩涡,这对品牌形象不利。面对消费者的担忧,相关方面应当积极作为。品牌和平台的价格规则应该更加透明、简化,或者提供一段时间内的价保服务,买贵了退差价,以实际行动履行社会责任,维护良好的经营秩序。同时,监督管理部门也需要果断行动,重点跟踪奶粉、纸尿裤等必需品的价格走势,对借政策之机串通涨价、哄抬价格的行为依法从严处罚,曝光典型案例,形成震慑效应。
无论是育儿补贴还是国家补贴,都不应被当作唐僧肉。严查严管,杜绝一些人薅羊毛的念头,确保每一分补贴资金都能实实在在地送到民众手中,才能真正实现惠民目标。